服务热线:15565553317

历史上的淮河

   一、黄河夺淮以前的淮河
                 古代淮河水系,大体上是独流入海的淮河干流以及干流南北的许多支流。淮北支流主要是洪汝河、颍河、涡河和汴泗河、沂沭河等。其中支流水系变化最大的是泗水水系。古泗水源出蒙山,经曲阜、兖州、沛县至徐州东北角会汴水;又在邳县的下邳会沂水、沭水,在宿迁以南会濉水。至今淮阴与淮河会流。古泗水的上游部分与现在的泗河相似,下游部分由于黄河夺淮,已被南四湖和中运河所代替。古泗水流域面积比现今骆马湖以上沂沭泗水系面积要大,当时是淮河最大的支流。
                 根据史料记载,黄河曾有数次侵夺淮河流域,但为时较短,对淮河流域改变不大。唯1194年第四次大改道起,淮河流域的豫东、皖北、苏北和鲁西南地区成了黄河洪水经常泛滥的地区。黄河长达661年的侵淮,使得淮河流域的水系,发生了重大变化。
    二、1194—1855年黄河夺淮经过
                 从1194—1855年,黄河长期夺淮达661年,这一时期,在中国的近代史上经历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据《淮系年表》及其它有关史料记载,在4个朝代期间,淮河水系经历以下变化。
    (一)宋朝时期
    在宋朝的83年期间(1195—1278年),主流东夺汴泗,短期内尚较稳定。
    (二)元朝时期
                 在元朝统治的88年期间(1279—1367年),黄河向南决口增多,淮河水系受到扰乱,水灾日益频繁。其中至元25年(1288年),黄河决阳武22处,主流向南泛滥,由涡河入淮。后经元明两代的治理,直至1644年,黄河才复向东出徐州入泗河,结束了黄河由涡、颍入淮的局面。元、明两代,均建都北京,为了维护大运河南粮北运的任务(即漕运),在治河策略上,都是尽力防止黄河向北决口,以免危及运河。元至正4年(1344年),黄河在白茅口(今山东曹县境内)决口,严重威胁漕运。朝廷派贾鲁治理黄河,贾鲁主张疏塞并举,疏是疏浚原汴河,导水东行。塞是修筑北堤,堵塞决口。1351年贾鲁大举治河,堵决口,修北堤,一年工毕,河复故道。共浚深河道80余里,堵决口20余里,修各种堤坝36里。使黄河自黄陵岗以东河道改在徐州会入泗水,当时称为贾鲁河。以后,由于年久失修,黄河又出现了以南流入涡、颍为主,以东流入泗为次的南、东分流局面。当时南流的称大黄河,东流的称小黄河。
                 淮河流域支流在元朝期间,也有很大变化。1335—1337年间,河南汝水泛滥,有司自舞阳断其流,引汝河水东流,改道入颍河,从此汝河有南北之分,舞阳以北为北汝河,舞阳以南为南汝河,这就是现在漯河以西的北汝河、沙河、澧河三水系改流入颍河的经过。又在元至正16年(1356年),贾鲁自郑州引索水、双桥等水经朱仙镇入颍河,以通颍、蔡、许、汝等地的漕运,当时又把此河称为贾鲁河,即现在沙颍河上游的贾鲁河。
    (三)明朝时期
                 在明朝统治的275年间(1368—1643年),治黄策略仍与元朝相似。为了维持大运河的漕运,尽力避免黄河向北溃决。明弘治6—8年(1493—1495年),刘大夏治理黄河,采取遏制北流、分流入淮的策略,于黄河北岸筑太行堤,自河南胙城至徐州长一千余里,阻黄河北决,迫使南行。在黄陵岗以下,疏浚贾鲁旧河,分泄部分黄水出徐州会泗河,使得黄河主流继续由涡河和颍河入淮。直到明正德3年(1508年)黄河北徙三百里,主流由徐州入泗,黄河向南经涡河、颍河入淮河的水量才日益减少。明万历6—17年(1578—1589年),潘季驯治黄河。潘季驯采取蓄清、刷黄、济运的治河方针,大筑黄河两岸堤防,堵塞决口,束水攻沙,同时修筑高家堰(即洪泽湖大堤),迫淮水入黄河攻沙。他大修黄河北岸的太行堤,又修筑黄河南岸堤防,把黄河两岸堤防向下延伸到淮阴。经过这次大规模治理,黄河一时趋于稳定。但以后由于河床不断淤高,黄河两岸决口增多。在明万历统治时期的23年(1596—1619年)中,黄河决口18次,几乎年年决口。在明朝统治期间,淮河流域的变化,除黄河主流由向南转而向东,经徐州夺泗夺淮,灾区下移到江苏和山东以外,还修建了洪泽湖大堤,并在大堤上修建了泄水闸坝以分淮入海入江。明万历32年(1604年),还开辟了微山湖以下至骆马湖之间的运河,以避免黄河航运的危险,这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的一部分。
    (四)清朝时期
                 黄河夺淮在清朝统治期间共计211年(1644—1855年),黄河已不再向涡河、颍河分流,而是全部经徐州南下夺泗夺淮,灾区转至徐州以下直至海口,江苏省受灾最重,其次为皖北与山东。清朝在康熙、乾隆、嘉庆三代(1662—1820年)期间,统治阶层曾经竭尽全力治理黄、淮、运河,康熙和乾隆,都曾多次到徐州、淮阴和洪泽湖大堤等地亲自巡视,并加指示。当时的治理黄、淮、运策略,以靳辅为代表人物。靳辅的治理策略是,疏以浚淤,筑堤塞决,以水治水,藉清敌黄,也就是所谓蓄清刷黄。靳辅治河22年(1670—1692年),结果是黄河河床不断淤高,黄、淮、运河的水位日益抬高,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还花了很多人力、物力,修建了洪泽湖大堤的石工,增建了归海闸、归江坝,使淮水不断分流入江入海。到道光、咸丰统治期间(1821—1855年),黄、淮、运河已经千疮百孔,难以救治。当时的治河总督,差不多年年更换,以惩处治河不力。清咸丰元年(1851年),黄淮同时发生大水,洪泽湖南端蒋坝附近大堤决口,洪水经三河流经高宝洼地、芒稻河,在三江营入江,形成了入江水道的雏形。清咸丰5年(1855年)黄河在河南兰阳(现兰考)铜瓦厢决口北徙,终于结束了黄河夺淮的局面。
    三、黄河夺淮使淮河流域产生重大变化
    1、淮河入海故道被黄河淤废,从此淮河不能直接入海,被迫从洪泽湖以下的三河改流入江。
    2、由于黄河夺淮,洪泽湖大堤不断延长、加高、加固,形成了现在浩瀚的洪泽湖。
                 3、由于黄河夺泗夺淮,使泗、沂、沭河洪水无出路,并在泗、运、沂的中下游形成南四湖和骆马湖。
                 4、豫东、皖北和鲁西南等平原地区的大小河流,都遭到黄河洪水的袭扰和破坏,造成排水不畅,水无出路。其中以濉河变化最大。濉河原是发源豫东,中经皖北,至江苏宿迁小河口汇入泗河的一条大支流。经黄河多年的决口和分洪,终被淤废,下游不得不改入洪泽湖。
                 5、洪泽湖以下的入江水道逐步形成,高邮宝应水位抬高,面积扩大,在自然水力冲刷和人工疏导之下,入江水道的泄水能力不断扩大,而淮河下游运西运东地区的水灾也日益加重。
                 6、留下从兰考,经徐州、淮阴到云梯关入海口的一条高出地面十数米的黄河故道,将原本统一的淮河水系划为淮河水系和沂沭泗水系。
    7、将鲁西的原属济水水系淤塞,后经治理现统属南四湖水系。
                 8、由于抬高洪泽湖水位和抬高干流中游河床,使原来畅流入淮的支流,形成背河洼地,新产生出如城西湖、城东湖、瓦埠湖等湖泊。(中安在线)

2、历史上的淮河水患
                 公元12世纪末叶以前,淮河并不注入长江,而是在涟水东西单独入海,入海口门水深而宽阔。当时,洪泽湖还没有现在这样大,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宽深的淮河足够排泄上游的来水。同时,河水含沙量不大,很少淤积,航运畅通,两岸的灌溉便利。宋代诗人秦观在登泗州城后曾写下这样的诗句:“渺渺孤城白水环,舳舻人语夕阳间。林梢一抹香如画,知是淮流转处山。”由此可见,当时的淮河流域是一块河湖交错、沃野千里、资源富饶的大地。
                 公元1194年,黄河南堤在河南原阳县决口,一部分河水经封丘、长垣、定陶向东南流,通过泗水入淮。从此,淮河遭到了厄运,变成了一条多灾多难的河流。
                 黄河侵淮初期,两河的下游合流入海,但到了明朝(公元16—17世纪),黄河水全部侵入淮河;它不仅借道泗水,而且还从颍河、涡河、濉河等同时入淮,拦腰一截,袭夺了淮河的中下游。黄河的洪水在淮河到处泛滥,黄河的泥沙淤塞了淮河的干流和许多支流,淮河的水系被打乱,淮河下游的河床越淤越高,也成为“地上河”。淮河的水已经无法进入自己的下游河道,使得泛滥现象更为严重,平地变成了泽国,小湖扩大成为大湖,洪泽湖就是其中的一个。有的支流下游河段被淤塞成长条形的湖泊,有的则变成为“肥河”。
                 直到1855年,黄河在铜瓦厢(今河南兰考县境内东坝头附近)决口,冲开了北堤,向东北方向流入原来的河道,这便是历史上黄河第六次大改道。从此,黄河入淮的流路被抛弃,干涸了的废河床高出平地2—4米,成为一条沙岗,这便是“废黄河”。淮河也因此而被迫改道从洪泽湖向南,成为长江的一条支流。然而,这条流路并不畅通,洪水一来,就在中下游的低洼处漫溢,水灾日渐增多。来自山东的泗水也只得与淮河分道扬镳了。
                 明、清两代为了维持运河的畅通,采用了“蓄清刷黄”的办法。他们利用洪泽湖把含沙量较少的淮河水蓄积起来,以冲刷黄河侵淮的浑水。于是,加高加厚了洪泽湖东岸大堤,抬高洪泽湖水位,扩大洪泽湖的面积,使洪泽湖上游大片良田沃土、城镇村庄被湖水吞没。古代的泗州城即在公元1437年、1591年、1631年、1649年和1680年5次遭到水患,这座历史上闻名的古城,最后被淹没于湖底。“水漫泗州城”的故事只不过是淮河中游一带人民灾难日益深重的一个明显例子而已。
                 据不完全统计,1662—1722年的60年中,淮河流域平均每二年一次水灾。1746—1796年的50年及1844—1881年的37年中,平均每三年一次水灾,1916—1931年的15年中有4次水灾。新中国成立前,淮河流域2亿亩耕地中经常受灾的有1.3亿亩,淮河流域人民的生活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历史上1593、1612、1632、1730、1848、1850、1898、1921、1931年曾发生过大洪水。
                 根据现有资料分析,1593年的洪水可能是有记载以来淮河流域最恶劣的一次洪水灾害。洪水遍及流域四省,据各地文献记载,人员伤亡和土地、城镇淹没的惨烈均为历史仅见。
                 据统计,1901年到1948年的48年中,淮河全流域发生42次水灾。最突出的水灾有1916年、1921年和1931年的3次。每次洪水泛滥,常使几十个县、市和上千个乡镇沦为汪洋泽国,受灾人口数千万。(中安在线)

3、民国淮河大事记
    民国10年(1921年)
                 6—9月,淮河流域不断出现大雨和暴雨,有四次集中降雨过程,每次降雨历时较长,大部都在10天以上。7月份降雨量最大,7月5—15日,蚌埠站10天降雨量216.7毫米,中渡站201.6毫米,7月降雨量比常年高出1.5—3.1倍。淮河干流正阳关、蚌埠、蒋坝站自6月中旬起涨,至9月初出现最高水位(蚌埠因决口除外)后,直到11月底才退尽,历时超过5个月,为本世纪历次大洪水中历时最长的一次。根据分析估算:中渡站洪峰流量约为15000立方米每秒,120天洪水总量约为800亿立方米。淮河流域造成严重水灾,山东、河南、安徽、江苏4省被淹农田326.7余万公顷,受灾人口766余万人,死亡2.5万人。
    民国20年(1931年)
                 淮河“从6月下旬开始至7月15日,上自霍邱,下至五河,淮堤节节溃决”。蚌埠站最高水位20.41米,为有记录以来的最高值,中渡站洪峰流量为16200立方米每秒。
                 本年,导淮委员会编成《导淮工程计划》。其中有根据归海坝及御马头水志的水位记录推算1860—1921年间共12次大水的洪泽湖出湖总流量,并用雨量资料估算水量作验证。这是中国最早用实测资料进行的一次水文计算工作。
    民国28年(1939年)
                 7—8月,连受八次台风北上的影响,海河流域连续出现暴雨,特点是次数多、范围广、暴雨中心位置比较稳定。北京昌平、三家店一带,处于几次暴雨中心区,昌平7、8两月总雨量达1137.2毫米。海河发生全流域性大洪水,滦河流域也发生较大洪水,少数河段洪水量级很大,如白河尖岩村(集水面积9072平方公里)和唐河中唐梅(集水面积3480平方公里)洪峰流量为11200和11700立方米每秒,分别为1890年和1801年以来的最大洪水;多数河段洪水与历史最大洪水比较,峰不算大,一般为20—40年一遇。这场洪水受灾农田近350万公顷,灾民近900万人,死伤1.32万人,冲毁铁路160公里,天津市区被水淹浸一个半月。晋、冀、鲁、豫四省及天津市经济损失约计11.69亿元。
    民国32年(1943年)
                 本年,迁驻四川綦江的导淮委员会,在淮河流域设立淮河工程事务所,管理淮河流域沦陷区的水文测站。安徽境内计有水文测站6处。当时,事务所管理人员克服通信上的重重困难,不定期地向綦江导淮委员会寄送测验报表。

4、历史上的导淮机构

设置政府建立时间机构名称首任官员
清朝两江 总督府1866年 (清同治五年)导淮局
清朝江苏 总督府1881年 (清光绪五年)导淮局
北洋政府1913年 (民国二年)导淮局张謇 (任督办)
国民政府1929年7月1日导淮委员会蒋中正(任委员长)
国民政府1947年7月1日淮河水利工程总局林平一(任局长)


2017年5月14日 12:1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