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蚌埠市双墩遗址
双墩遗址,位于安徽省蚌埠市淮上区小蚌埠镇双墩村北,该文化遗物距今约7000年左右,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是淮河流域早期文明有力证据。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双墩文化”遗址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红烧土块建筑遗存、动物骨骼,以及螺蚌壳等,种类繁多,既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也有大批刻画符号和泥塑艺术品。经过专业考古工作者的论证,证实了这些出土文物距今已有7000年左右的历史。
双墩遗址出土的距今约7000年左右文化遗物达600多件刻画符号的古陶器,这些陶器纹饰简练,手法粗犷、写实中有夸张,风格神奇怪异,很有原始艺术的趣味和神秘感。多数刻画有符号、图画,或者含有符号的组合图画。符号基本上都刻画在陶碗的圈足内,仅有少数符号刻画在碗的腹部或其他器物的不同部位,其中有大量逼真的象形动物刻画符号,以鱼纹、猪纹为多,还有鹿、蚕、鸟、虫。蚌埠市博物馆研究员徐大立说,经过研究,发现一种“四叶花”的形象不时出现,这可能是当时“物候立法”的内容。狩猎、捕鱼、网鸟、养蚕、种植等内容,仿佛一幅幅“连环画”。研究刻画符号的专家们做出了这样的结论———双墩的刻画符号与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宜昌杨家湾、秭归柳林溪、青海柳湾以及大汶口、良渚等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刻画符号相比,有一定相似之处,但也有自身明显特征。这类刻画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表明它是一定地域范围氏族群落之间表达特定含义的记录符号。
双墩刻符可以说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对于中国文字乃至整个人类文字起源的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双墩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陶塑纹面人头像,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2014年10月中旬,备受关注的双墩遗址开始进行二次发掘,分布在整个双墩遗址的西北角的16个探方,考古队一一展开挖掘。通过前期的考古发掘证实,双墩遗址东西北三面环水。
在探方内,露天土层上分布着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陶片、蚌壳、螺蛳壳以及兽骨,工作人员正小心翼翼的将泥土与器物分离。该遗址已经出土大量器物,其中有大量夹砂陶、泥质陶等陶片,有口大底小的大型炊器以及支脚、支座。形式各异的平底釜和大量的兽骨、鱼骨、贝壳,以及形似靴子、用鹿角制成的器物、网坠等。
此次在遗址北部发现了一片陶片堆,南部发现了用螺壳堆砌的条带状沟槽,遗址外围还有一道壕沟将其区分开来。
“从这些出土的陶片可以看出,都是经过人为选择的。此外,这与之前推断遗址的面积不符,相比较而言面积比较小。在此区域内,发掘出大量的陶片、动物骨骼等文化遗物,而且其中的陶器绝大部分都是碎的,这可能和祭祀活动有关。”
2014年12月23日,在蚌埠市淮上区双墩遗址二次发掘现场,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正在进行考古发掘,现场出土大量陶片和动物骨骼。据了解,本次发掘大面积密集出土的文物、特殊分布样式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在国内同时期文化遗址中堪称绝无仅有。已确定遗址北部与祭祀活动有关。
双墩遗址二次发掘,将为探索淮河流域古代文明的起源,了解淮河流域文明和黄河、长江流域文明的关系提供全新的佐证。
双墩文化
考古人员在对安徽蚌埠市双墩遗址发现的600多件陶器刻划符号整理、研究中发现,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是中国文字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
据安徽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阚绪杭介绍,双墩新石器遗址距今7000年左右,共出土了607件陶器刻划符号,所包含的内容之丰富是同时期任何遗址所无法比拟的。仅就已知的内容看,有山川、河流、太阳、动物、植物、房屋等写实类刻划,也有猎猪、捕鱼、网鸟、俘鹿、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产生活类刻划,以及记事、记数等几何类刻划符号,内容涉及双墩人的衣食住行以及天文历法、宗教信仰等,几乎涵盖了生产、生活、精神方面的全部内容,堪称原始社会的“档案馆”。
蚌埠市博物馆副研究员徐大立说:“双墩刻划符号的载体主要是陶碗,还有钵、杯等。刻划符号都集中在器物的外底部等隐蔽部位。显然,它不是用于装饰,而是具有特殊的意义和用途。”
徐大立指出,双墩写实类刻划符号简洁、生动、形象,具有文字书写特点。刻划符号出现了两种及两种以上的符号组合,并有主纹与地纹的区别,表达了相对完整的意思,显现出语段文字特点。双墩刻划符号在定远侯家寨遗址也有发现,同一符号在不同遗址内出现,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已有固定形态的符号得到认同并使用,具备文字社会性的特点。
北京大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李伯谦认为,文字起源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大约9000-4000年前为文字起源和初步发展阶段,4000年前直到秦始皇统一文字是文字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是文字最后定型并广泛推广使用的阶段。双墩刻划符号已具有表意的功能,应当是中国文字起源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国文字源头之一。
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说,双墩遗址的这些发现不仅对文字起源的探索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而且为文字起源的学术理论提供了一次重新检讨的机会。
双墩遗址位于蚌埠市小蚌埠镇双墩村境内,现存面积12000平方米。1986年、1991年、1992年先后三次发掘,发掘面积共375平方米,出土了大量文化遗物,是目前淮河中游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蚌埠市淮上区双墩村境内的双墩遗址,曾出土过630多件刻画符号,符号大都刻画在陶器底部,内容除日月、山川、动植物、房屋等写实类,还有狩猎、捕鱼、网鸟、种植、养蚕、编织、饲养家畜等生活类的。 距今约7300年的双墩文化,是淮夷文化的前身和上源。秦统一六国前,最早融合于华夏族共同形成汉族的,就是与华夏族并立的夷族,夏商称之为夷,西周将其分为东夷和淮夷。 今年4月举行的《蚌埠双墩遗址发掘报告》学术讲座上,有专家提出,双墩刻符或是汉字源头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