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台花鼓灯
来源:凤台新闻网
凤台花鼓灯艺术是硖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凤台花鼓灯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展现了淮河两岸农耕生活的生态之美,被誉为“东方芭蕾”。
“锣鼓一响,脚板发痒”、“看了花鼓灯,忘了累和苦;听了花鼓戏,荒了二亩地”。这是当地百姓对花鼓灯的真情表达。
花鼓灯是集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形式,虽经历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却依然绽放出独特的魅力。它的舞蹈动作刚健朴实、欢快热烈、动作洒脱,表演风格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的音乐源自民歌,题材广泛,节奏多变,或高昂激越或婉转纤柔,是汉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间舞蹈之一,有着“淮畔幽兰”的美誉。2006年5月20日,花鼓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花鼓灯起源于夏代,在涂山脚下,大禹会诸侯的地方,大禹娶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为妻,新婚不久,大禹便出征为天下人治水。大禹治水十三年,三次路过家门而不入,女娇十分想念大禹,每天抱着儿子启站在山坡上向着远方眺望,祝愿丈夫治水成功,早日归来。由于她望夫心切,精诚所至,化成了一块巨石,后人称为“望夫石”、“启母石”。为了纪念他们,人们盖起了禹王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赶庙会,打起锣鼓,跳起舞蹈,从此就有了花鼓灯。
至宋朝,凤台花鼓灯已发展成为比较系统的艺术形式,在民间舞蹈艺术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举行的艺术灯会,花鼓灯都是做为压轴戏,因此被称为“缀大灯”而闻名于世。
在宋代,用音乐、舞蹈、诗歌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通过情节和人物来表现简单的生活事件和群体情绪,已成为汉族民间歌舞发展的主要趋势。在这种文化大背景下,“淮南舞”、“民间舞队”在各种场合无数次演出、交流中,逐步形成了花鼓灯。
在服装道具设计上,宋代舞队中的女主角普遍头顶戴花冠,现在花鼓灯的“兰花”依然保留着这种装饰,这在我国汉族传统民间歌舞中是绝无仅有的。“竹竿子”“柄以竹之,朱漆,以片藤缠结,下端蜡漆铁桩,雕木头冒于上端,又用细竹一百个插于木头上,并朱漆以红丝束之,每竹端一寸许,裹以金箔纸、贯以水晶珠。”(宋《乐学规范》)。这与花鼓灯“伞把子”手中伞的形状、做法相似。
在队形变化和舞蹈技巧上,宋代的民间集体舞,十几人至几十人不等,舞蹈队形的变化有“勾队”、“放队”、“海眼”,一字形、方阵形。姿态有坐有立,变化多端,交叉进行,围成圆圈旋转着进退而舞,相当于今天花鼓灯中的“里罗城,外罗城”、“四马奔槽”、“二龙戏珠”、“鸳鸯阵。”宋代的一些舞蹈动作是对武术、杂技的借鉴和揉和,如类似今天的“打虎式”、“骑马蹲裆式”等武术动作,类似“叠罗汉”、“虎跳”等杂技动作,都在花鼓灯中得到了很好的保存。
清朝初期,统治者对文化相对重视,花鼓灯艺术得到了迅速的繁荣,著名剧作家孔尚任在观看花鼓灯表演后,写下《舞者词》一阙:“一双红袖舞纷纷,软似花鼓乱似云,自是擎身无妙手,肩头掌上有何分。”描绘了花鼓灯优美的舞姿和精妙轻捷的技巧。
凤台花鼓灯是安徽花鼓灯中一个重要流派。历史上,男角称“鼓架子”,一律上穿对襟小褂,不扣扣子,系腰带或左衣襟对右衣襟系个结。下着红彩裤,头上勒“扎巾”,穿布底单鞋,面部不化妆。鼓架子的动作轻快灵活,刚劲矫健,有较高的技巧性。女角称“兰花”均由男子扮演。清朝末期,“兰花”下穿红彩裤,脚下“挂垫子”,上穿滚领扣绊大襟褂,袖头上沿有中间宽两边窄的三道边,肘部也有三道同样的装饰。头带球花,“勒子”紧扎在前额,面部系“遮脸羞”。
凤台花鼓歌属于有打击乐伴奏的乐歌。主要唱调有十余种,歌词的格式是七言五句,也有四句或多句的。歌词内容丰富多彩,富有艺术感染力,有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演唱方式。常在热烈欢腾的舞蹈中插入,使整个演出节奏有张有驰、有起伏、有对比,起到了舞蹈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凤台花鼓灯锣鼓有两种:一是为花鼓灯歌舞伴奏的“灯场锣鼓”,二是为招徕观众或在狮子灯串门、灯班赶会、抵灯时演奏的“曲牌锣鼓”。演奏使用的乐器有花鼓、大锣、大镲、小狗锣。每件乐器的演奏技巧、如何相互配合、领奏乐器如何指挥,都有一定的规律和规范。凤台花鼓灯锣鼓点子丰富,节奏鲜明,演奏情绪热烈欢快,是花鼓灯歌舞的灵魂。为花鼓灯伴奏的锣鼓曲牌有:喘气锣、扒锣、长趟锣、鸡叼米、老鸦洗澡、长流水、小放牛、蛤蟆跳井、老鹰叼小鸡、凤凰三点头等。
凤台花鼓灯的舞蹈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凤台花鼓灯中兰花手持一扇一绢,舞蹈的道具虽然简单,但语汇十分丰富。二是其动作灵、脆、活。三是代表人物有“绝招”。四是鼓架子善于逗趣,表演上常有一些哑剧的形式,在小场中与兰花交流表演比较多,幽默风趣。这些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场景和动作,体现了朴素而自然的生态美。可以说是农耕社会里田间、地头、场院里劳动、生活的一幕幕场景,淳朴挚厚的民风民俗通过花鼓灯艺术表演完全的展现出来。从花鼓灯的鼓声舞韵里,百姓听到和看到的不仅是响彻田间劳作、节日庆典中的雄壮之美,一种团结合作、斗志昂扬的和谐之美,更是一种在农耕社会里求得风调雨顺、祈福纳祥的喜悦之美。
凤台花鼓灯演出内容也有其独特之处,一是花鼓灯的锣鼓伴奏是以锣领奏。二是用民间弦乐伴奏演唱清音调,更是独树一帜。三是道白、唱腔的吐字具有凤台的地方色彩。四是鼓架子的毛巾巾结打在前额等。凤台花鼓灯讲究男女角色配合,着意感情描绘,动作细腻,扇花变化多样,花鼓灯舞蹈动作内涵丰富。因此,长期以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花鼓灯班子的艺术人员构成一般有锣鼓队、演员、灯头、灯混子。花鼓灯的演出分布“开场”、“上盘鼓”、“中盘鼓”、“地盘鼓”、对唱、后场小戏等几个部分。舞蹈是花鼓灯的主要构成部分,舞蹈中包括“大花场”、“小花场”、“盘鼓”。传统的大花场队形,先跳“踩四门”,再跳其它图形,有“五朵梅”、“蛇脱壳”、“两堵墙”等20余种。大花场舞罢,全体演员在伞把子带下跳出场。小花场主要表现男女相互爱悦、嬉戏逗趣的情景。小花场也有文武之分,文场以唱为主,舞次之;武场以舞蹈、筋斗、技巧表演为主,唱次之。小花场的歌唱以兰花为主,鼓架子帮腔、陪衬,内容多是即兴编唱。上盘鼓是兰花站在鼓架子肩上,做出各种造型姿态,如“坐肩”、“鸭子凫水”等,还有三人以上的造型,如“老鹰叼小鸡”、“双挎篮”等等。
花鼓灯锣鼓是花鼓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包括场面锣鼓和灯场锣鼓,具有情绪热烈奔放,节奏形式多变,明快紧凑,感染力强等特点。场面锣鼓可独立存在,单独演奏;而灯场锣鼓则与花鼓灯的舞蹈和小戏表演融为一体,起伴奏和渲染情绪的作用。
花鼓灯歌唱部分统称灯歌,主要唱调有“慢超牛”、淮调、“卫调”等十余种。曲调抒情、缓慢,而舞蹈则节奏强烈、急速,因而歌的时候不舞,舞的时候不歌,灯歌唱词的基本句子形式为五句一唱段,其基本结构,最常见的铺陈、对比、问答和重叠;灯歌曲调跳跃多,演出现四度、五度、六度或七度音程,并使用滑音进行修饰,灯歌音乐的主要特点为:无论唱句、唱段多少,都在第三句的结尾由锣鼓敲出过门,然后再接着唱。后场小戏有《小圆房》、《小货郎》等。一般是两人或三人情节简单的生活小戏,有的是有情节的对唱,演完小戏,演出告结束。
花鼓舞盛世,灯歌情更浓。享有东方芭蕾之美称的凤台花鼓灯,不仅是最具影响力徽文化品牌,而且是汉民间文化的典范。我们坚信,有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凤台花鼓灯这朵硖石民间艺术奇葩,在打造文化大县、推进凤台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