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乐魂:推剧
来源:凤台新闻网
推据是在民间舞蹈艺术“花鼓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年轻剧种,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发源于淮河流域,形成于凤台。推剧与花鼓灯是凤台艺术的姊妹花,也是我国稀有的地方剧种之一,2006年入列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推剧,原名“四句推子”,是安徽省地方戏曲之一,它发源于淮河流域,形成于凤台县,由硖山口民间歌舞花鼓灯后场小戏逐渐滋生、演变出来,吸收民歌、戏曲、曲艺等多种艺术营养,融汇发展而成。推剧艺术风格热情奔放、诙谐幽默,其旋律、唱腔、身段、手法都充分体现了淮河人民能歌善舞的特点,具有显著的地方特征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推剧有三大主要组成部分。表演——花鼓灯,声腔——扬琴,再加上流行在淮北平原的民间舞蹈。推剧虽然早在建国以前就萌芽了,但形成为戏曲并搬上舞台,还是解放以后的事。过去的推剧只是以花鼓灯的形式,唱腔只有反复四句,十分单调,剧目虽然大多活泼清新、充满生活情趣,但底子单薄,总共有四、五十出戏。
推剧艺术来源于汉族民间小调,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主要内容反映群众追求国泰民安、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歌颂民风纯朴、爱情自由、家庭和睦、社会稳定美好的社会风尚,展现沿淮地区人民的礼仪风情和勤劳勇敢的精神风貌。
推剧主要以生旦为主,产生之初多为花鼓灯后场小戏,剧目有《小放牛》、《大扒缸》、《青蛇白蛇爱许仙》、《洞宾戏牡丹》等。后来随着推剧艺术的发展和丰富,出现了折子戏,如《送香茶》、《茶瓶记》、《李天宝借粮》等。解放初期剧目多为歌颂新中国建立、英雄人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作品。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小戏层出不穷,《新春对歌》、《送情郎》、《双回门》、《赶会》等常在民间传唱。
推剧是在花鼓的基础上,吸收了扬琴及流行在淮河两岸民间小调发展而成。之初,凤台花鼓灯艺人在玩灯的过程中,出于减轻艺人的劳动强度和丰富演出内容的目的,以满足前来看戏的百姓延长演出时间的要求,曾拿出一些精力,以鼓词唱本改编或编排一些小戏,当时被称之为后场小戏。这种后场小戏比大场的武技演出要省力的多,所以,一批有影响的后场小戏如《黑眼疯》、《割肝救母》等久唱不衰,越演越精干,没想到无心栽柳柳成了萌,竟导致了凤台流派在花鼓灯音乐、唱腔上的一系列变化和发展。
1937年,凤台花鼓灯艺人陈敬之、宋廷香等人搭班子到了霍丘县的戴张集,他们与当地人同台演出时,发现那里有一个叫白玉山的艺人常演唱一种小调,这种小调的调名叫“清音”,在唱法上四句一反复,适合唱多种情调的唱词。这引起凤台花鼓灯艺人们的注意,他们虚心请教,并向白玉山学习了这种唱法,然后在很多节目里运用。在塑造不同人物的过程中反复演唱,当地的地方语音使它发生了变化,曲调更富于地方特色,在花鼓灯的后场演唱中,取得了明显的艺术效果。
1939年,凤台花鼓灯艺人们又与当时颍上县花鼓灯艺人黄华山、叶玉成等人多次切磋歌舞技艺,兼收并蓄了各家之长,拓宽了“清音”的音域,演唱的节奏也有了明显的跳跃性,从而使凤台的花鼓灯后场“清音”的唱法更为纯熟,群众称之为“一条线调”,并为凤台花鼓灯向推剧的分支奠定了必要的基础,提供了现实可能。
之后,在锣鼓伴奏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胡琴、笛子等乐器伴奏,在每句唱腔之后增加了过门,使曲调更加委婉、流畅、严整、协调,更便于表演,百姓称之为“弦子灯”。“弦子灯”班在演唱、伴奏、表演节目上出了新招之后,名声大振。从此,凤台花鼓灯的歌舞表演逐渐减少,“弦子灯”艺术迅速发展起来。艺人们根据自己的音域、音色,在不失“清音”结构、节奏、落音特点的基础上,把“清音”唱得或优美抒情、或高亢豪放,戏曲行当唱腔特点也逐渐显现。当地百姓喜爱地赞誉他们:“听了‘小蜜蜂’,无被管过冬”、“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听了‘宋瞎子’,哭了一家子”、“看了‘宋瞎子’,气了一家子”。这一时期,“弦子灯”已经完全具备了戏曲的雏形。主要是在唱腔上与舞蹈分离,演唱有故事、有情节的戏文;有了简单的行头,用布、纸、麻、竹做成简易的道具;艺人的舞台演出动作基本上不是舞,而是“踩弦子”;伴奏以锣鼓为主,管弦辅助;演出的戏剧也不再只是小戏,而是较大型的或大型的戏剧,如《蜜蜂记》、《小艾铺床》、《桃花庵》、《打蛮船》、《白老汉卖画》等等常规节目。
1951年,在皖北戏曲研究会上,将“弦子灯”命名为“四句推子”,这一新型剧种的名称经安徽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很快传遍了江淮大地。1956年,在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期间,“四句推子”被正式定名为推剧。推剧就是这样在凤台产生、流行、传播并影响着这里的人们,然后持久地流行于淮河两岸,传播于淮河流域。
推剧的形成和发展,曾经历过文场灯戏和两句一推、三句一推、四句一推阶段,起初被称之为“弦子灯,”又取名为“四句推子”,而后才正式定名为推剧。推剧也经历了从捂地拍子,到跑草台班子,再到登上正式大舞台的艰难发展过程。
所谓“捂地拍子,”是指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的花鼓灯演出后场小戏,麦场、村头、树下、庙前的平地皆可,设下场子,响起乐鼓,观众或坐或立,四面看戏,把演员围在中间,俗称就叫“捂地拍子”,这可以视为推剧的孕育、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弦子灯”根本谈不上有什么背景和道具,正如一首花鼓灯灯歌唱的那样:
“弦子灯”真可怜,大褂当作蟒袍穿。头上戴顶破礼帽,秋收万颗子披红布演大官。破锣破鼓敲不响,木锨板子当鼓板。要是演出武打戏,杈把扫帚扬场锨。青年演员四十二,老年演员七十三,一共不会十场戏,还有几出不会演。
所谓草台班子,指上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及建国前后,也就是民间弦子灯班,游走奔波于各地,于集镇或村落,寻一高地或搭一土台,即可表演,最多也是拉上一块绘画的幕布当背景。但演员的演出已经具备了唱、念、做、打的真功夫,这一时期为推剧雏形时期。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并加上时代元素,形成了今天的推剧。
推剧是凤台土生土长的乡土艺术,受到了淮河流域广大群众的欢迎。推剧承载的文化信息极其丰富,真切地反映了淮河流域政治、经济、社会、宗教、风土人情、婚姻家庭、情感道德等方方面面的状况,是凤台人民日常生活和社会进展的一面镜子。当前,凤台文化发展正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凤台推剧艺术正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凤台人民引以自豪、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