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奇葩 :“火老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火老虎”是我县土生土长民间灯舞,据考证已有数百年历史。火老虎大约在明朝时期出现雏形,当时表演形式简单,只是狮虎相斗,以虎败为止。清咸丰年间,经过加工改进,才真正成为今天的“火老虎”。据淮王鱼研究所董事长詹可和介绍,原禹王山上的禹王庙里有碑文记载《火老虎》的传说,但禹王庙被毁之后,石碑已不知去向。
“火老虎”通过夸张、写意的手法把老虎的威武凶猛作生动的艺术再现,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情节很简单,前半场轻松、欢快。雄狮、雌狮出场,玩争球、卧球、钻圈、翻栏……好像恋爱中的男女,或是新婚夫妇,恬然无虑。更幸福的时刻来临了:雌狮卧地,雄狮围着将要生产的雌狮来回打转,用嘴去亲昵雌狮,并摇头摆尾。幼狮上场,表示狮宝宝的诞生。这时,雄狮像个多情男人,先在雌狮面前摇头晃脑,很有绅士风度的对妻子表示关怀和祝贺,然后再去亲昵幼狮,并和幼狮玩耍。幼狮拜四方,表示长大成人。雄狮、雌狮与幼狮逗趣、戏闹,相互亲昵…… 这幅画面,让所有看到的人都不忍打扰他们的幸福。
可意外的事发生了:突然蹿出一只满身着火的老虎,打破了狮子一家的正常生活。火老虎身上火星四溅,硝烟弥漫,噼啪作响,在锣鼓伴奏声中,雄、雌狮与火老虎展开一场生死搏斗,火老虎的出场电闪雷鸣一般,将言情剧变成了打斗戏。当然,火老虎最后还是落败而逃,带着满身火扑进水塘。整个舞蹈把狮子产崽时嬉戏、爱抚的情趣和狮虎搏斗时激烈场面交织在一起,有张有弛,妙趣横生。
在舞蹈情景剧中,角色有老虎、雄狮、雌狮、狮崽(由儿童扮演)、土地、领狮者。土地和领狮者起陪衬作用,角色均由男性扮演。
火老虎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一个“火”字,上场前先在场外点燃一堆大火,由另外数人同时点燃火老虎身上的捻子,火老虎由大火堆上跃蹿进场,张牙舞爪。在熊熊烈火中,火老虎扮演者表演跳跃、剪扑、抖毛等动作。每当抖毛、弹爪、剪尾或与狮子搏斗时,身上火星四溅,噼啪作响,十分惊险、壮观,笔墨难以形容。最后老虎扑进水塘,既表示老虎被斗败逃跑,也趁此将全身火捻扑灭。但火老虎演出时间一般是在正月里,也就是说,舞者跳进水塘,虽是解除了“火”的威胁,但寒冬腊月里冰冷刺骨的河水又成了表演者另一重考验。
火老虎虽是个反角,却是最受尊宠的男一号。扮演者既要有高超的表演技艺,又要耐得住烟熏火灼,最后跳进水里,还要耐得住冰冷。想想,能经受火与冰的两重考验,这样的硬汉,即使落败,也是乌江岸边的项羽,那是一道英雄的光芒,足以让人铭记在心。
舞蹈借助火老虎的艺术形式,反映了淮河人民吃苦耐劳、无所畏惧的精神品质,充分体现了淮河人民的坚强毅力和高尚品德。也许,火老虎可以看作淮河人的自我象征吧。狮子的生活是他们关于幸福的构架,而浑身着火的老虎冲下来,不是为了破坏,是因为渴望,渴望安宁、渴望进入那份甜蜜。“火”是欲望,但它注定和幸福无缘,一阵纠缠后,只能扑向冰水中让自己认命。火与冰,一直是淮河人的双重煎熬。他们身在其中历练着,让自己逐渐摈弃感伤,学会接受生命中与生俱来的悲壮。这一民间艺术,反映了凤台历史背景,人文景观,对研究淮河中段历史文化、社会生活都具有重要意义。
“火老虎”是根据刘金定在独笼冲大战南塘大将于洪的历史典故演义而来。传说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成了皇帝,并且统一了北方,而南唐后主李煜仍盘踞江南,使他难以短时间实现全国统一。为实现梦想,在北宋乾德年间(961年至965年),赵匡胤再次举兵寿州。《宋史·张永德传》载:“世宗亲征寿州,领军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战备严整。”而南唐大将于洪献城诈降,把赵匡胤困在了寿州城内。内缺粮草,外无援兵,形势非常紧急。但由于赵匡胤关心将士和城内百姓,亲自督战,上下齐心,南塘大将于洪却也一时攻打不下寿州城,双方成了相持的局面。
危难之际刘金定冲锋陷阵,向于洪发动猛攻,直追到独笼冲界碑。看看天色将晚,南风大起,遂命军士将独笼冲团团围住,四周架起干柴火硝,传令士兵手执火把,点燃树木。这时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独笼冲内顷刻之间成了一片火海。刘金定乘火光照耀,一鼓作气乘胜追击,于洪和南塘兵全都被熊熊的大火烧死在独笼冲里。
其实,这只是一种传说,不一定可信。但刘金定独笼冲火烧于洪救宋太祖的传说却在民间广为流传。英雄走进了历史,背影留给了后人,刘金定寿唐关梳妆出战,力杀寿州四门,独龙冲火烧南唐大将于洪的战争史话,被编成各种历史演义、平话鼓词、民间故事,广为流传。
总之,老百姓每每提及此事,总是津津乐道,自豪之情溢于言表。现在,八公山上当年火烧于洪的独笼冲遗址尚存,虽然山清水秀,但那里的土和石均为赭红色,据说就是当年那把大火烧的。
(参考书目:《凤台县志》《凤台花鼓灯》《州来古今》等。部分资料由詹可和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