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桥樊庙家的历史变迁
作者:童克震
凤台樊姓家族主要分布在顾桥镇、刘集乡和尚塘乡。刘集乡和顾桥镇的樊姓家族均建有古庙,刘集樊庙称为南樊庙,顾桥樊庙称为北樊庙,尚塘乡樊姓家族称大樊庄。三个乡镇樊姓家族属于三个分支。
顾桥樊庙,又名樊家庙。 据《樊姓家谱》记载,此庙建于清朝光绪20年(公元1894年),它座落在安徽省凤台县顾桥镇樊庙村苍沟东侧。虽然名不见经传,而在当地非常有名气。数度成为十里八乡供奉香火、朝拜神灵的圣地。每年正月十五,樊庙举办隆重的传统香火庙会,商家云集,香烟萦绕,热闹纷繁。一时樊庙声名大振,几度兴盛,成为樊姓家族和当地民众深感荣光和骄傲的地方,也成为当时有名的的建筑地标、地名之一。
樊庙的由来,有着一定的历史渊源。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皇帝实施大移民工程,3支樊姓家族从山西洪洞县迁移至州来(今凤台县),其中一支迁移到现在的顾桥镇黄湾村东侧苍沟沿岸安住下来(今樊庄)。由于这里樊姓家族人丁兴旺,数十年后发展成为樊姓大庄,并出现许多有钱大户、建筑巧匠,艺人兵勇、商贸贩者,在当地有着一定的名望和影响。形成樊庄、汪庄、张童、顾桥、朱庄鼎立局面。在那个兵荒马乱、天灾频频年代,人们亟盼苍天、神灵保佑五谷丰登、生活平安,以及祭祀心理需求,迫切需要有一个寄托表达心里愿望的宗教场所,于是,这几个庄的会首(各庄有声望的代表)聚会议事。通过征求各庄民意,决定建一座供奉神仙的大庙以给各庄保太平、福祉、家丁兴旺。此意见即出,得到当时各庄村民的响应。
村民捐助激情高涨,建庙就不是难事。樊姓长老、会首吸纳周围各庄会首意见,并请风水先生选择风水宝地,最后选择在樊庄东南3公里、汪庄东南2公里、张童西北1公里、朱庄东北3公里、靠苍沟东侧的5亩高地作为大庙选址地。当时,樊庄建筑巧匠多,愿意无偿出人工建庙,其他各庄民众慷慨解囊捐钱、捐物。大庙历经一年余建成。整体轮廓分为前大殿,后大殿,东厢房,西厢房,中间有高大的影屏墙隔开。四合院江南庙宇风格、布局,位于各庄相近的中心枢纽地带。远远望去,樊庙周围绿树成行,苍沟滋润,场地宽阔,环境优美。庙中植有白果树,解放后已经长成3人合抱之粗,庙内立有一人高的铁钟,暮鼓晨钟,声闻十里。庙宇盖好后,首任佛教主持由张童庄有个叫童怀的和尚,在庙内住持香火、管理。其死后,由王庄人王大印(和尚)主持。以后有个叫王以仁的木匠,拖家带口从蒙城逃荒谋生至此,被王大印收住庙中,参与看管庙宇事务。
据已有80岁的年长者叶广爱回忆,庙内宗教文化很有特色。前大殿为3间仗余高徽派庙宇建筑,拱形殿门高大,木制山木板门分列威严,前殿内东西两侧立有哼哈二将门神,张牙舞棒,神情肃穆,为童庄艺人童冠武雕刻而成。3间青瓦木拱东厢房为会客厅,3间青瓦木拱西厢房为住宿厅。从南门前大殿穿过庙院中3米高的立体山水画砖制影皮墙,往北可以直入3间仗余高的后大殿。后大殿中间为一米高2米宽巨大的神仙台,供奉着泥塑天地大神,全为童冠武雕塑师雕刻,有石碑以记之。整个庙宇面南背北,方正格局,宏敞大气,是当时当地有名的宗教活动场所。
而在庙宇命名上,各庄参与建庙的会首协商聚议,一致认为樊庄不但建庙捐助了大量财物,还无偿出工了大量巧匠,且人旺财旺家旺庄旺,被认为有神灵保佑的一方宝地,各庄为之敬若神明;既然是一种家庙,又有樊姓大户人家的功德无量,那就叫樊庙吧。当地各庄民众也表示赞同,樊庙(北樊庙)由此命名并传播开来。由于刘集樊姓家族也相继建庙,为了便于区分,故刘集樊庙称之为南樊庙。
樊庙(北樊庙)建好后,在各庄村民的呵护下声名远播,宗教活动兴盛一时。平时各庄人家红白喜事都要到庙中祈求神仙保佑,供奉香火祷告,跪拜天地感应。逢年过节,这里香客达数万人,并有宗教人士在这里举办盛大的宗教活动,各种戏班、杂耍、展览、交易、文化等,也成为这里兴盛的助推者。宗教活动主要有,要么摆上祭品祭祀天地,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要么教化与人、净化心灵,要么以神为证容纳百事,要么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开展商贸交流。此处的樊庙虽是家庙,却也是四面八方云集的宗教活动场所,影响深远。
樊庙(北樊庙)兴盛随着历史檀变而几经沉浮。其兴盛于解放前期,解放后由于1954年淮河决口洪水泛滥,樊庙也像万物苍生一样经历了一场洪水浩劫,房屋千孔百疮,庙院一片苍凉。文化大革命期间,又经历“破四旧”、“大炼钢铁”运动,庙宇被毁,神像被扒,和尚被赶走,石碑、铜钟也被村民移走成谜。而村民在当时扒后大殿神仙时,突然发现神仙肚中有一纸条,打开一看,方知上写筹建樊庙的各庄会首名单,遂失传。庙宇中参天白果树成为唯一的历史见证,人们在白果树下打白果、话苍凉、谈论樊庙往事;可惜这颗白果树也在文革中被锯掉给学生做课桌了,樊庙寺院从此被改成樊庙学校,也是当时顾桥方圆地带最早、最有名的学校之一,仅有小学的一、二、三年级班。
后来,顾桥公社又在樊庙西面的苍沟西侧,盖了四间校舍,作为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校舍。不久,顾桥公社为了规范化建校,完善五年制学校,规划选址在距离苍沟以西,王围子以南,顾桥公社以东的中心地带,建设了全日五年制规范化学校,把樊庙内小学一、二、三年级班和所建4、5年级校舍的学生全部搬到新校区,成为新时代完整建制的樊庙小学。原4、5年级校舍作为樊庙生产队所在地用房,后樊庙生产队升格为樊庙大队,此处也就成为樊庙大队部,樊家庙寺院重新回归宗教文化场所。后来区划调整撤人民公社建乡后,原顾桥人民公社改为顾桥乡。随着顾桥矿业及经济、商贸、街市发展壮大,顾桥乡又改为现在的顾桥镇,樊庙大队改为樊庙村至今。由于樊家庙年久失修,仅剩断壁残垣,遗址犹存。遗憾的是,2010年后,年产千万吨的顾桥煤矿(亚洲第一大矿)投产速采,樊家庙、樊庙村、樊庙小学以及黄湾村、张童村、王庄村成为首批采煤塌陷区,也成为现在的“一片汪洋都不见”。樊庙也永远成为了“水底文物”,樊庙村整建制搬到桂集以北5公里处的“顾桥采煤沉陷安置区”(原老凤台师范学校周围)。
盛世修志,家兴修谱。这里樊姓人家在新时代中生活富裕、事业有成、人才辈出,樊姓长者和一些在各大城市建功立业樊姓成功人士,传承着修家谱、修家志的重任,对樊庙历史、变迁进行着资料性保护,为家谱、家志修订做着历史性义务,才有了《樊庙变迁》资料的取得。虽然不完善和存在差误、遗漏,也填补一项樊庙历史变迁资料的空白。随着樊庙资料日臻完善和修订,也成为后人修谱、修志的历史承载原始文字,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留存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