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李思法:硖石游记

硖石山,位于安徽省凤台城西十里,被称为淮河小三峡的第一峡。

 《水经注》云:“淮水过寿春,北合淝水又北经山硖中谓之硖石”。

  硖石分为东硖石山和西硖石山,两山对峙逼淮,山风浪卷,水流湍急。在古代征战中,硖石是诸多王朝据险屯兵之地,兵家谓之“长淮津要”。

 

  这里曾是有名的“淝水之战”古战场一侧。据《资治通鉴》记载:“(太公八年)冬,十月,秦阳平台(苻)融等攻寿阳,葵酉(十八日)克之,……胡彬(东晋援寿阳大将)闻寿阳陷,退保硖石,融进攻之”。胡彬在敌我悬殊很大的情况下,凭借硖石的险要,与苻融之军相持近一个月,直到东晋大将谢石、谢玄的军队挺进八公山。谢石、谢玄以十万人马将苻坚百万大军击溃于八公山下淝水之滨。没当人提起八公山古战场时,总忘不了硖石。

登临硖石,不由地想起北宋著名诗人林逋《游硖石寺》诗:

淮如练楚山青,

禹凿招提甲画屏。

 数崦林梦攒野色,

千崖楼阁贮天形。

灯惊独鸟回晴坞,

风送遥帆落晚汀。

 不会科头无事者,

凡人能老此禅扃。

 

诗中的“禹凿”是出于大禹治水的典故。传说在那遥远年代大禹之父鲧治水,采用“水来土湮”的办法,迎着水头,高筑堤坝,结果洪水像一头头猛兽,把堤坝冲决。鲧治水九年不成而被杀。天帝命令大禹继续治水,他吸取父亲失败的教训,察看山泽,听取民众之见,采取疏导之法,“开九山,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历尽千辛万苦,珍惜点滴光阴,全力治水,励志可嘉。《庄子.天下篇》称其长年奔波,“淋风雨,栉疾虱。”《列子.杨朱》记述夏禹劳累过度,以致“身体偏枯,手足胼胝”。《孟子.离娄》称其“三过家门而不入。”

 

我们这次登临硖石,特地访问了硖石寺中一位老道士。老道士捋着花白的胡须,绘声绘色地向我们讲述:

 

相传,在那遥远的年代,硖石原来是八公山中的一座山峰,挡住了淮水的去路。淮河泛滥,两岸百姓连年遭受水灾。大禹治水来到山下,看到硖石挡住淮河去路,立即禀报天帝。天帝赐给大禹一把千斤神斧。大禹指派十个大力士抬着神斧,在一块长五丈、宽三丈的巨石上磨了三天三夜。神斧磨得明亮闪光。大禹抡起神斧向山头劈去,一道银光闪后,只听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乱石飞天,火星四溅,硖石山被劈为两半,分立淮河两岸。大禹就把两半硖石命名为东硖石和西硖石。两山隔河相望,相距约一华里。淮河从东、西硖石间穿流东下,入洪泽湖。这就是“大禹劈开硖石山,东、西硖石两边分”的传说。

 

  沿淮人民对于大禹的崇敬,修建了禹王亭和禹王庙。《凤台县志》记载,硖石上的禹王庙,旧时“层楼杰阁,耸峙千霄。大河前横,诸峰屏列于面。右侧平原秀壤,竹树烟林,万象缭绕。”

 

  经过许多朝代的风风雨雨,年久失修,早已倒塌,只剩下一个古朴雅致的禹王亭。坐在亭台上,向山下观望,可见立于淮河中的峭崖上有道道长印,犹如鞭痕。为什么峭崖上会有鞭痕呢?据说是当年硖石山阻住山路,大禹治水焦急万分。他召集各路将领在硖石山前开会,研究开山的办法。有的主张炸山,有的主张挖山,还有的主张搬山。正在争论时,忽然从凤凰山中飞来两只色彩斑斓的凤凰,从空中丢下两个笆斗粗的红线团。大禹手下的人把红线编成一根八丈八尺八寸长的鞭子。他命令部下从硖石山上砍伐一颗九丈九尺九寸高的大树做鞭杆。他甩起长鞭,只听“哗啦”一声响,天崩地裂,峡山被劈成了两半,分成东硖山和西峡山,并在山崖上留下了长长的鞭痕。神鞭的鞭梢带了一个泥团,甩到十里开外,落在地上,逐渐长成了小孤山。凤台人常说,“大禹鞭打硖石山,一鞭带出孤山子。”

 

  从禹王庙址下来,我们坐在一块大青石上谈论大禹的归宿。“禹王到底哪儿去了?”谁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正巧。从淮河渡口上,走来一位老艄公。我们一齐向他请教。他捋着花白胡须,指点烟波浩淼的水天,充满无限敬意地说,“禹王治水,在怀远县荆山下,三过家门而不入,妻望儿盼,死未回还。他把一生献给了人民,也许死在淮河的坝头,也许躺在长江的沙滩,也许葬身大海的浪涛。江河的水流到哪儿,哪儿就是他的家。普天下的人都忘不了他。”

 

  老人的话很对。大禹治水,建立了丰功伟绩,他从不给自己树碑立传,但人民却为他修建了那么多的庙、宇、亭、堂,以表示对他的纪念。全国各地以大禹命名的地方很多,河南有禹州、禹县,山东有禹城,山西有禹门,浙江绍兴县城秸山门外有禹陵,湖南衡山云密峰有禹碑,河南开封市东郊有禹王台。茫茫禹迹,布满九州。

  禹王精神,永励后人。大禹是改革者。他在天地初开的洪荒时代,立志治水,以疏代堵,留下了光辉业迹。大禹又是献身者,“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传统的民族品格,是古代人民对自身道德价值的创立。这种先天下后自己的民族性格延续成永恒的生命,树立永照后世的光辉形象。

高天长风,大漠旷野,禹之业永存!

泱泱华夏,浩浩盛世,禹之魂不灭!

                       

——选自《花千树》(淮南五十年文学作品选.散文卷,1999年)


2017年6月25日 12:38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