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曙光涵”为什么让人留恋?
作者:刘佩龙
当年永幸河马店段工地有一群“爷们”肃然起敬的“花木兰团队”;可顾桥段有一个“三八曙光涵”也格外耀眼。一度成为百里河堤的亮点,连当年时任县委书记的郭兴吉都意外惊奇,不但目睹了“三八们”在此处的“战天斗地”,还亲笔写下“三八曙光涵”鼓励,曾经得到全县领导的大加赞赏。
现在回忆起来仍然心潮翻动、回味无穷。
“三八曙光涵”顾名思义是“妇女团队”。可能有人反问,偌大一个重点涵闸工程,为什么非要选择妇女当“主力”呢?是本地“爷们”不争气,还是爷们都是懒汉?显然不是。
因为当时永幸河工程工期“春潮带雨晚来急”,不允许“野渡无人舟自横”。顾桥公社的“爷们”都被调往永幸河工地“深挖沟”一线进行“攻坚会战”,而涵闸建设也与永幸河同步施工,各庄剩下的妇女们就派上了用场。可涵闸建设大多都是“技术活”,需要妇女边干边学边施工,更需要妇女“脑袋灵”,因而选才成了头等大事。一旦选不好精英妇女参战,就不可避免要耽误工期,那可就“摊大事了”。
顾桥公社领导不敢疏忽,任命顾桥水利站站长刘佩龙负责选拔“三八能手”。别看刘佩龙是个工程师“爷们”,可对选才用人上绝对“有一手”。
刘佩龙首先对全乡妇女做了动员发动,要求参战妇女“能者上,庸者让”,能参战此涵闸建设的妇女,自然就是顾桥当之无愧的佼佼者,并可能“一举成名”,所以纵多妇女报名参战。刘佩龙等领导经过皇帝选女婿似的几轮选拔,60多名“妇女参战团”终于脱颖而出。
此涵闸地处港河支流大渡河下游,又在黄桥洼地低处,担负着友谊沟、苍沟、港河的排与灌,地理位置险要,要求工程质量更高。
时值寒冬季节,六十多名“三八团里”就刘佩龙一个“爷们”,也是负责此涵闸建设的工程师。此涵闸“坡滑泥多水深”,需要“大军纵横驰奔”。刘佩龙把这帮在家“当家妇”分成十余个“小分队”,各“分队”按照文化高低,安排工种干活。识字的妇女学习图纸,配合施工放线,身板壮实的妇女下到河底清淤、排水、挖基槽;几个“分队”负责阻水拦坝保护施工。真可谓分工有道,井井有条。
但技术活毕竟需要技术人去做,现在要这帮妇女边学边做,真是赶鸭子上架。还好,这些妇女脑灵爱学,天天围着工程师刘佩龙一点一滴听和学。先后懂得了挖基槽、树立柱、浇筑混凝土,甚至连扎钢筋活都弓马娴熟;跟着刘佩龙干活等于学技术、添本领,妇女们干的很起劲,也很高兴。回家跟自家爷们一说、一显身手,全家人都会“肃然起敬”。
此身手不凡的“三八团队”一传十、十传百、百传万,立刻在当时名声大噪。顾桥、古店公社领导不断观摩、褒奖;这下惊动了泥腿子县委书记郭兴吉。他看到此涵闸工地“一个爷们,一群妇女,一片技术能手,一方优质工程”,很感动,也很需要这种干劲和精神,立马树立成全县模范,通报嘉奖,并激情挥笔命名写下“三八曙光涵”。此几个大字至今还印刻在该涵闸上,此命名一直也许至今,成为永幸河精神的一大印记。
这60多名“娘子军”总的有个“女头领”,单有“爷们”刘佩龙当头领,就有许多不便。毕竟女人女事太多、太不方便。于是,大家就选拔田素珍当“头领”(妇女队长)。
田素珍正值壮年,人有人才,口有口才,身有身才,能有能才,妇女们没有不服的;最难能可贵的是,她懂得“步调一致听指挥”,所以刘佩龙指挥方便多了。
但传授技术并不是那么方便,必须话说千言,嘴皮磨烂,耐着性子指点迷津。刘佩龙不得不吃住在工地,干得最多,也最累,幸好苦中有乐。比如,妇女们发明了模板斜坡灌注法,升降拉坡材料法,专人专管流水作业法,一下提高了施工效率,这很让行家里手吃惊叫好。真是“男有诸葛亮,女有扈三娘”,跟“娘子军”并肩战斗,也有“爷们”不能做到的收获。
后来“娘们”的许多先进施工法,被县里打印成册,分发到全县永幸河工地学习,怎能不让人激动永恒呢?
可“娘们”总是“娘们”,有着很多“娘事”感动瞬间。比如有个叫童维兰的桥口庄妇女,她有个刚满月孩子就背着领导报名“参战”了。人家妇女休息时间都是好好休息,他却走的远远的消失大家视线里。上工时间一到,她也从没迟到过,每天都像特务似的重复着。
这下引起田素珍队长的注意,终于在休息时间盯梢盯到了真相。原来童维兰背着人去喂奶孩子呢?大家都很心疼他,也很感动,愿意给他多点休息时间照顾孩子。可她就是不愿意,硬是让家里人把孩子送到工地喂。有时候边喂孩子边干活,为的就是彰显“娘子军本色”。
刘佩龙成了“三八曙光涵”工地的“明星”,此地“娘们”成了全县、全市、乃至全省的“明星”。多家媒体给予报道,多位上级领导给予大力表彰,还上报到省里,并受到省有关领导表扬。
“三八曙光涵”是当时顾桥的“曙光”,也是全县的“曙光”,更是全市、全省的“曙光”,回顾这些精彩瞬间时,都会升华出凤台人民的自豪感、成就感、光荣感,也升华出伟大的“永幸河精神”;因而,“三八曙光涵”是凤台治水的一处杰作,是永恒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