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游八公山
作者:连国民
几乎每年的春天,我们县城的几个文友都要相约一起到附近的山上走走看看;去感受春天的气息,去释放我们对大自然的一片热爱一次是我们的作协主席高树林牵头,我们五文友各带干粮,兴致盎然地踏上了春天的旅程。
清明刚过,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好天气,也正是“游子寻春半出城”的最佳时间。上午八点,我们在老化肥厂门口集合,乘三路车到茅仙洞;再转乘去寿县的公交车,便到了我们徒步进入“八公山”的始发地——驴蹄山。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传说张果老曾倒骑毛驴在此山经过时留下了驴蹄印,所以,这里便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胡焕亮是一名有三十多年教龄的老教师,在大山一带任教多年,对这一地方也相当熟悉。一下汽车他就热情地引领我们钻进树丛中,去寻觅山坡上的驴蹄印。这时,坡上的一位当地的乡民立刻热情洋溢地走过来,把我们直接引领到驴蹄印的跟前,并为我们扒去了覆盖驴蹄印上面的泥土和枯叶。于是,几个圆形的石上小深坑便清晰地裸露在我们的面前。联想到小圆坑与仙人张果老的历史渊源,我们便对它多了几分好奇,几分神秘感。当然,我们也不想错过“粘附”“仙气”的好机会,于是便挨个儿蹲下去,用数码相机或手机,为我们和这几个神奇的“驴蹄印”,留下了一张张永久的纪念。
其实,驴蹄山周围的景色则更美,更吸引人,也更让我们笑逐颜开。放眼望去,山路两旁是漫山遍野的桃花。此时,桃花依然鲜艳夺目,溢光流彩。它映红了山坡,映红了山凹;同时,也让我们心旷神怡,情不自禁地陶醉其中。大家急忙掏出相机,一次又一次地交替走进花丛中,为他人,为自己,留下了人面桃花相映红、相欢笑的美好瞬间。
在桃树间穿行,在桃花中寻路;我们走着走着,便走上了一条顺山而修筑的小水泥路。走在平坦、光滑的水泥路上,我就不禁联想到“村村通”的惠民政策。看来,惠民的“村村通”,不仅惠及到了平原,同样也惠及到了山村。
水泥路通往“龙抱冲”。沿路的两边,堆积着很多的石块。高树林一下子就发现了兴奋点。他不停地走向石堆,从中捡起一块块形状各异的石头捧在手中,用他诗人的想象力,给手中的石头赋于了奇妙的形象;而且还连声赞美,难舍难分。
我们四位就颇有兴致地边走边故意调侃他,说他难得遇上这么珍贵的奇石,理应把它们装入囊中背回家去。高树林就很不客气说:“行!你们谁愿意把这石头给我背到家,我一定好酒好菜地招待。”
可说归说,大家都明白,谁要是真把它们装入囊中背回县城,谁才是天下的第一傻帽呢。我们走走停停,一路说笑,不知不觉就走到了“龙抱冲”。这里四面环山,桃花漫坡,香气沁人心脾。面前是一座小型的水库,周围是青翠的柳树,不远处便是美丽而又平静的小山村。但见房屋有高有低,零散地建筑在不算高的山坡上。我们顺着一条坡上的小路往上走。还没有走多远,我们又看见在一排房屋的西面,挺立着好几棵高大、挺拔的松柏树。它们环抱着一块隆起的土堆,便环抱出小村人对先人的思念与敬仰。几只灰喜鹊在松柏间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且用它们美丽、动听的歌喉,唱出了小山村的和谐与宁静。
走过花团锦簇的小山村,我们又有了新的惊喜。只见一大片石林,遍布山坡。有的象静卧着的雄狮,有的象下山的猛虎,还有的象奔跑的山羊;它们形象各异,千奇百怪;引得我们再一次停下脚步,拿起手中的相机狠狠地忙活了好一阵子。尔后,我们就沿着石林中的一条小路登上了不算高的山顶,再沿着向东北方向延伸的山路继续向前走。
阳光明媚,空气清新,山路旁不断出现黑色的蝴蝶在野花上翩翩起舞。胡文军是搞新闻报导的,他带来的小型数码相机这下可派上了大用场。他不停地端着“数码”去认真地追逐黑蝴蝶的翩翩舞姿,还热情奔放地录取了那些点缀春天的娇嫩小花;忙里偷闲,他还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路边的野花,不要采!”我们马上就一口同声地合唱道:“不采白不采”。当然,唱归唱。我们是来欣赏大自然的,而不是来破坏它的,所以,我们谁也没去真的去采摘路边的野花。但我们却唱出了徒步旅游的惬意,同时,也唱出了我们热爱大自然的真挚情怀。
走了一段路之后,高树林、胡文军、桂少云就渐渐地被我和胡焕亮拉在了后面。虽然,我和胡唤亮的年龄还比他们仨偏大几岁。就因为我俩在平时注重体育锻炼,因此我俩才在山路上愈走愈有劲,愈显得精神焕发,斗志昂扬。
大老远的,我们就看见了“闪家冲”。它像一颗明丽的珍珠镶嵌在大山深处,让我们一目睹到它的倩影,就立刻产生一种亲近之感。
走到近前,只见恰似小别墅一般的两层楼比比皆是。村庄前的一片片桃花与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桃花下有乡民在挥锄松土。他们的背影时隐时现在万花丛中。啊!这不正是陶渊明无限向往的“桃花园里可耕田”的美好境界呵!妙!实在是妙!面对这一幅优美的风景画,一首清丽的田园诗,文友们早就急不可待地把相机端在手中,或高或低,或前或后,多角度地捕捉这难得一见的(对我们几个而言)人与自然的最完美的组合。
于是,我就联想到了当年的八公,他们如若置身在如诗画般的世外桃源中(假如当年也有这一片桃花的话),还会苦心修炼,得道成“仙”后飞往高远、寂寞的天空吗?真不知他们的得道成“仙”,是喜还是忧,是福还是祸?穿过村庄,胡焕亮带着我们熟门熟路地走进了一户收藏奇石的村民家。一走进大门,就看见琳琅满目的紫晶石布满了整个院落。我是个门外汉。我只能看着他们四位在奇石间“咔嚓,咔嚓!”地忙得有嗞有味。
隔壁的“清真寺”,清静古雅,对于跑了半天路的我们来说,应该是个最好的休息场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寺里的几棵高大古朴的白果树,它们已长出翠绿的新叶,焕发出蓬勃的朝气。我提前走了过来,寻树下的一方石凳坐下,便尽情地独享一份仅属于自己的安静。
没过多久,他们几个奇石欣赏家也陆续走了过来。
已近中午,大家拿出了所带的干粮,面包、鸡蛋、烤鸭与蛋糕;还有喝的酸奶、绿茶、纯净水。可还没等大家开始用餐,就听高树林响亮地说:“快把吃的都装起来!我一进村就打听了,前面有家‘农家乐’饭店。我带你们去撮一顿。”桂少云是个实在人。他立马来个实话实说:“这吃的,我们都背一路啦。你还想让我们再背回去?”“那我不管!”高树林的回答也挺干脆,“咱们来到农村,就要尝尝农家菜的味道!”
有这样的好事,没人愿当真正的反对派。我们把掏出的干粮又放回袋子,仅每人喝了一盒酸奶,便起身跟随高树林寻“农家乐”而去。
“农家乐”的菜,盘头大,乡土味浓。我们更有好心情,自然能吃出无限的快乐。
至于饭后的观“鸟化石”,游“一箭谷”和“南塘”,我如果在这里一一道来的话,就难免有记流水账之嫌了。所以,见好就收才是我的上上之策。
总之,徒步到附近的山上春游,人虽辛苦,但感觉还是非常惬意,非常愉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