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酒巴香
作者:陈明
我的老家在风景秀丽的西淝河畔。记得小时候,河边人家的生活都比较清苦,少有人买得起瓶装酒喝,但故乡人爱酒,那时候很多村庄都有烧酒的作坊,我们叫它“酒坊”,西淝河两岸总是飘逸着浓烈的酒香。
酒香在弥漫的风中渐浓的时候,就是酒坊出酒的时候了。这时候,村里的牲口进圈了,地里收工了,女人们也从河边地头回来了,连那些猫呀、狗呀都乖乖地围在了酒坊边上。倒是还有挑水的汉子,大家在水井边相遇,偶尔会说几句闲话,但谁也不会浪费时间。因为酒香已经发出了信号,去迟了,就没有了。
村民到酒坊买酒,从来都不带买酒钱。那时候,农民也没有钱,而酒坊卖酒也不收钱。出酒的时刻一到,大家手里提着空酒瓶络绎走进酒坊,酒坊老板依次接过酒瓶,用提子从大锅里提出酒来,一瓶一瓶灌满,然后,大家就提着灌满的酒瓶回家享“酒福”去了。
虽说酒坊卖酒不收钱,酒坊人家也多不识字,但酒账绝对记得一清二楚。他们的账簿,就在酒坊那斑驳的墙上。墙上用火炭画满了小道道,每一组小道道上面还有一个记号。这个记号就是买酒人的符号。一年三大节日,五月端午、八月中秋、春节,不必去催促,各家各户都主动来还酒账了。仍然不是现钞,大多是粮食,有稻谷、高粱等等。双方也没有争执,酒坊知道每家每户欠了多少酒债,乡亲们也知道自己应该交多少粮食。故乡的一切,都在这种平静的气氛中,以温良恭谦的方式进行。
那时候的故乡人不懂得酒与历史甚至文学的关系,没有人写什么“放胆文章拼命酒”之类的句子,更没有人在半梦半醉间“劝君更尽一杯酒”,但他们却总是借酒来调节生活,丰富人生。酒过三巡,热血沸腾,村里就荡漾起了欢快的气氛。他们有酒就有兴致,就有豪情,就有侠肝义胆,就有英雄壮举。
在故乡人眼里,酒,象征着风调雨顺、日月平安。家里能时时有一壶老酒,已经就是幸福生活了。你想,如果赶上荒年,家里的粮食连吃都不够,谁还会拿粮食去酿酒?所以,他们喝酒而不酗酒。在他们眼里,酗酒简直等同于犯罪。当然,也有喝高的时候,譬如哪户人家盖房子,全村的人都出力帮忙,上梁大吉,那是要摆酒席的,还有就是村人娶媳妇要行礼喝喜酒,只有赶上这样的时候,喝不花钱的酒,才会喝到酩酊大醉。唱呀,叫呀,给平静日子又平添了一桩趣事。
故乡的酒香里,充满浓郁的乡情,逸满淮南酒文化的醇爽与悠长,带给人们幸福和欢乐,也给我留下了深深地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