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助推临泉沿淮农民增收致富
来源:颍州晚报
在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的过程中,临泉县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通过政府扶持、大户引导带动,集约发展蔬菜、花卉、农家乐等,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
该县每年还统筹安排资金8500万元,支持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种植优势
临泉牛奶走进知名企业
临泉县杨小街镇王新村有种植玉米、大豆等传统。多年来,村民生产的玉米和大豆,主要作为原料销售,每亩地的效益只有几百元。
2013年11月,村民王德东看中了这里的种植优势,投资1300多万元,创建了王氏乳业有限公司,从事奶牛养殖。
该公司工作人员称,牛奶刚挤出来时温度达30多摄氏度,进入挤奶设备后瞬间降温至10摄氏度左右。随后,牛奶进入第二套处理系统,降温至3摄氏度左右,并及时运送到伊利牛奶公司的车间。
“我们与伊利牛奶达成了长期合作协议,从来不愁销路问题。”公司总经理王德东说。
目前,王氏乳业有限公司存栏奶牛500多头,低峰期日产奶量为3吨,高峰期日产奶量达7吨左右。每年大约消耗5000亩玉米及玉米秸秆,亩均增收达200元以上。
延长产业链
打造沿淮适应性加工产业
临泉县艾亭镇地势低洼,极易发生涝灾,当地农民经多年摸索,在河滩低洼地广泛种植速生杨。
10多年前,村民根据这一资源特点,纷纷从事杨树的收购和运输,形成了一个专业市场。但是,收购无法掌控市场,价格总被别人控制。
2004年,临泉县强森木业有限公司应运而生,专门从事杨树的深加工。颍州晚报记者看到,一根根粗大的杨树在这里经过旋切、晾晒、热压等工序,成为各种板材。
经过包装,这些板材运往江浙地区的两家世界500强企业,或被做成家具,或成为出口电子设备的外包装箱。
“强森木业每年可消耗速生杨5万立方米以上,年产值达6000万元,纳税额达100多万元,同时带动20多户村民从事速生杨的初级加工。”临泉县农委相关人员说。
农产品加工的魅力,杨小街镇明桥村村民的体会更加明显。当地村民有种植芥菜的习惯,但一直作为家庭小菜食用。去年底,村民杨磊注册了安徽家乡味农场有限公司,将芥菜做成小包装食品和芥菜酱等,走进各地的大型超市。
“每包芥菜丝市场价1.2元,净重80克,芥菜的价值提高了15倍。目前,这样的产品该公司日产量可达10万包。”杨磊介绍。
以特色农业
助推沿淮农民增收
沿淮地区地势不尽相同,沿淮适应性农业的发展也各具特色。近年来,临泉县通过政府扶持、大户引导带动,集约发展高效种植业。滑集镇成为京九丝绸在临泉最大的蚕茧供应基地,吕寨的甜叶菊、延秋辣椒已小有名气。
同时,临泉县依托沿河乡镇河滩地多的优势,打造苗木花卉、油料、特优经济林等特色基地和林下种养业,指导乡镇挖掘自然资源、农业资源,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农家乐、农耕文化、游船垂钓等。
县政府还专门出台了《临泉县农业发展基金使用管理办法》,每年统筹安排资金8500万元,鼓励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格局。
在临泉县政府鼓励下,安徽家乡味农场临泉芥菜农村产业一体化项目正在加紧实施,该项目将打造集芥菜观光和田园采摘、村寨民俗体验、乡村美食、生态科普教育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区。
位于临泉县杨小街镇的柳家花园,2010年以1636个盆栽荷花品种,入选“大世界吉尼斯之最”记录。如今,他们的盆栽荷花种植面积已达300多亩,荷花品种达2800多个,50多万盆,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部分出口到韩国、日本等国家,年产值600多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