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阜阳这些曾经的水患地 今成“聚宝盆”

阜阳新闻网

  长期以来,我市沿淮部分县因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地势低洼,极端天气发生较频繁,极易形成旱涝灾害,总体呈现“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局面,特别是“关门淹”现象较为突出。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提出变对抗为适应,化水害为水利,引导扶持沿淮县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促进了当地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因地制宜

  曾经水患地,今成“聚宝盆”

  7月3日,风吹颍淮大地,颍上县八里河两万亩水面上荡起层层波浪。

  八里河渔场场长田燕和县农委派来的水产专家,驾着小船,正在检查水面上的设施和鱼儿的生长情况。

  “哗、哗、哗……”行驶中,一条条鱼儿不时从水中跃起,飞过船头,再落入水中。看着鱼儿的长势,田燕满脸笑容地说,再过半年,这里又将是一幅丰收画卷。

  八里河渔场地处沿淮,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沿岸群众收入较低。近年来,阜阳市依托八里河良好的水质和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无公害野生鱼养殖,引来不少外地客户。

  去年,八里河渔场销售野生鱼100万斤,因为鱼儿品质优良、味道鲜美,全部先由渔场确定底价,然后由农产经济专家通过“电商”、“微商”和招投标的方式招商,很快被本地和外地客商采购一空。

  2015年,颍上县养殖水面15.8万亩,水产品总量4.5万吨,其中名特优品种养殖面积4.8万亩,产量9200吨,分别占30.3%和22.8%,比2010年分别上升17和18个百分点。

  同时,该县沿淮水生作物面积已接近3万亩。半岗、刘集、八里河的莲藕种植已初具规模;慎城的蔬菜、垂岗的大葱、三十铺的葡萄、耿棚的蚕桑、黄桥的速生林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

  以半岗镇浅水藕钓鱼岛合作社为例,他们在邱家湖低洼地种植的600亩浅水藕,平均亩产4500斤,亩均纯收入6000元左右,是麦稻连作的4至5倍。

  “三夏”过后,颍州晚报记者在我市部分沿淮乡镇看到,深水网箱养鱼、洼地种植杞柳、浅水池藕连片、外滩畜禽满地……曾经效益低下的荒滩废地,由于发展了适应性农业,已经成了群众发家致富的宝地。

  化水害为水利

  大力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

  长期以来,我市沿淮部分县因区域内地形地貌复杂,旱地、水田、湿地、滩涂地、分洪道、蓄洪库、堤坝并存,低洼地较多,加上年降水分布不均,汛期降水约占全年的55%,自然灾害频繁,极端天气发生较频繁,常常受到旱涝灾害侵袭,“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成为当地的真实写照。

  农业生产看天收,已不适应沿淮群众对富裕生活的追求。如何破解困境,找到一条适宜当地实际的发展之路,一直是市委市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经过多次的认真调研后,市委书记于勇指出,沿淮濛洼地区遭受涝灾十分普遍,既然排涝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就要有长远规划,立足沿淮地区实际,消除水患,变废为宝,傍水致富,做好水文章,克服水患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大力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适应性农业。

  为推动沿淮地区农业经济稳定发展,科学指导沿淮地区发展适应性农业,我市出台了《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打造沿淮适应性农业发展带。

  对此,沿淮三县相继作出部署。其中,颍上县为支持沿淮适应性农业发展,每年至少拿出2.5亿元,设立支持适应性农业发展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担保基金,重点用于适应性农业发展所需的基础设施配套。各地按照“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宜林则林、宜水则水”的原则,因地制宜,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力求效益最大化。

  为扶持适应性农业发展,与颍上相邻的阜南县相继出台了《阜南县鼓励支持适应性农业发展意见》、《关于加快肉牛肉羊发展的意见》、《鼓励支持柳木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每年由县财政拿出1000多万元对规模发展适应性农业的大户进行奖补。

  在临泉县,为推进沿洪河等乡镇通过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该县制定了“三河两路”发展计划,指导群众选准主导产业,因地制宜发展适应性农业。并且每年统筹安排资金8500万元,支持相关产业发展。

  随着市及各地扶持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齐心协力下,全市沿淮适应性农业发展迅速,逐步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

  规划布局

  推动适应性农业持续发展

  “走水路”、“发水财”,“反弹琵琶”念水经。这是濛洼蓄洪区百姓中间流传的一句顺口溜,也是阜南县柳编产业发展的真实写照。

  一季度,阜南柳编企业累计出口5407万美元,占该县总出口比值的85.1%,同比增长86.8%。该县纯出口企业达78家,其中有67家是柳编出口企业。

  2015年,阜南县的柳编企业实现加工产值33亿元,出口26017万美元,同比增长20.9%。柳编加工户人均收入在5000元以上,濛洼地区年柳编加工为农民增加收入3.8亿元以上。

  日前,阜南县华宇工艺公司“新三板”挂牌敲钟仪式在京举行,成为全国柳编工艺第一股。

  “找准柳编这条致富路,我们也是历经曲折。”郜台乡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前他们曾试图推广大棚蔬菜,但由于地势低洼易涝易淹,没能成功。经过不断摸索,最终把带领群众致富的门路锁定在家门口就有的资源——杞柳。

  目前,因大力发展适应性农业,阜南濛洼蓄洪区群众已找到了一条致富之路。

  “下一步如何发展沿淮适应性农业?要根据沿淮地区地形地貌和生态特点,结合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水利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市农委负责同志说。

  记者采访时获悉,根据我市沿淮适宜性农业发展相关规划,到2020年,要达到沿淮地区农业生态系统总体功能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明显,主导产业突出,规模经营占据主导地位,农业效益明显提高等目标。

  根据沿淮地区地形地貌和生态特点,阜阳市结合自然资源、农业资源、水利条件等因素,可把沿淮地区农业生产划分为水(旱)稻产区、低洼地水生植物区、近堤畜禽养殖区、湿地滩涂水产养殖区、沿河生态林区五类区域。

  重点推广小麦—稻谷+稻田养殖、粮食—经济作物、蔬菜生产、生态养殖、适应性渔业、生态林业6种适应性农业模式。


2017年7月31日 11:3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