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八百年前“边贸区”——盱眙榷场

盱眙政府网

       我国有着2.2万公里的边境线,与14个国家接壤,边境贸易由来已久。所谓边境贸易,是指在边境地区范围内两国边民的互市贸易。通过商品的交换,互通有无,促进双方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边界贸易也日渐兴盛,1992年初,国务院陆续批准黑龙江黑河、云南畹町等13个边境开放城市。1994年还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至此,我国边境贸易“特区”犹如雨后春笋。就在我们羡慕边贸区的时候,您是否知道,早在800多年前的南宋初年,盱眙就首先创办起了边界贸易特区——“盱眙榷场”。

  一、盱眙是宋、金边境贸易“榷场”的首选之地

  靖康(公元1126~1127年)之后,金兵大举南侵,宋廷南迁临安,史称“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年),奸臣秦侩以“诛杀岳飞”为前提与金国议和,并以每年向金国缴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岁贡的条件,苟且偷安,暂求一时安宁,史称“绍兴和议”。至此,宋金两国划淮河为界,盱眙便成了南宋朝的北界,而泗州(今属盱眙)也成了金国的南界。《金史》记载:“皇统元年十月(绍兴十一年,1141年),都元帅宗弼与宋约,以淮河中流为界”。此时,南宋与金国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时期。

  以女真人为统治民族的金国,虽然以其强大的军事力量迫使宋朝俯首称臣,但是鉴于其民族本身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性,以及受到地理气候等的影响,很多必需品北方难以生产,必须从南方采购来予以弥补,因而,金国也积极希望能与南宋进行贸易。

  《宋史·食货志》记载:“绍兴十有二年(1142年)五月乙巳,军器监主簿沈该直秘阁知盱眙军,措置榷场之法”。

  什么是“榷场”?“榷”者,专利、专卖也;“场”者,处所、场地也。“榷场”者,实为贸易场所也。但有固指,即为边境之间互通贸易的专门场所。接界地点,各自设置,互为市场,相互交易。既可互通有无、丰富物资,又可稳定贸易、加强官监,当政者尚可从中征其税赋,增加官库收入。榷场贸易因地区经济交流应运而生,当是自然。对于两方政权统治者来说,发展榷场贸易还有控制边境走私、提供经济利益、安边绥远的作用。

  盱眙位于淮河下游,是汴河与淮河相通的重要关隘,与北岸的泗州隔淮相望。盱眙境内冈峦起伏,形势险要,自古便为兵家必争之地。据光绪《盱眙县志》载:“两淮常为天下战场,而盱眙控两淮之要,据三口(清口、汴口、淮口)之险,系淮南、江左之本,自古未有不得盱眙而能东下江左、西上中原者。”在盱眙境内,今仍存有楚义帝熊心的楚皇城、楚将项羽的霸王城、沛公刘邦的汉王城,以及周世宗柴荣的清平山柴王寨等古军营遗址。南北朝时,北魏拓跋焘与刘宋太守沈璞、将军臧质的攻守盱眙之战也发生于此。南宋使臣出使金国,均须经过盱眙军方可北上;与金和议后,宋廷每年向金缴纳的岁贡,也是送到盱眙军宝积山的“岁币库”储放,再于次年春送到淮河对岸金国控制的泗州缴纳。盱眙便成为宋金两国交往的重要据点。而且,著名的隋唐大运河之通济渠段(即汴河)与淮河就在此交汇。且为南北通衢的古善道之途,故水陆交通便捷。盱眙、泗州之间本有浮桥相通,虽因战事将浮桥焚毁,但即又改为渡口,仍可航渡于两城之间。因此,建立宋金之间的边境贸易榷场的首选之地,便自然而然地落在了盱眙军。

  时任盱眙知军的沈该,面对淮河对岸虎视眈眈的金兵,虽时刻提防、重于备战。但也注重两岸两城之间的贸易问题。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来知盱眙军,沈该就开始“悄悄地”与对岸的泗州进行小规模的边境贸易,这便是榷场的雏形。在“绍兴和议”后第二年(绍兴十二年,1142年),沈该便是公开地措置起盱眙军榷场。《金史·食货志》记载:“榷场,与敌国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广屋宇,以通两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费焉。”据此可知金国统治者是非常希望通过榷场开展广泛的经济贸易,以丰富自己物质文化生活上的需求,并增加国家的经济收入。从宋朝方面来说,设置榷场一方面可以维持边界和平,保持与邻国的友好关系,达到绥边铒患的意图,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所以榷场的存在,对于宋金双方均有益处。于是,“十二年,盱眙军置榷场,官监,与北商博易,淮西、京西、陕西榷场亦如之。”金国控制的泗州也与宋朝的“盱眙榷场”建立的同时,设置“泗州榷场”,以与盱眙榷场相呼应。盱眙、泗州榷场是在宋、金陆续建立的榷场中建置最早、规模最大、设施最齐全、管理最规范的榷场。

  盱眙场的贸易对象就是从泗州场来的商客得益于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两地榷场贸易量最大,是当时内陆最重要的商埠,其地位不亚于沿海贸易城市泉州。

  二、盱眙知军沈该为榷场建立大胆尝试

  《光绪志·秩官》载:“沈该,字守约,归安人。重和元年(1118年)进士,绍兴二年(1132年)五月辛丑,沈该来知盱眙军。”

  沈该来到盱眙后,看到淮河两岸的阵势,南岸盱眙军,北岸泗州城,遥相呼应,隔水相望,近在咫尺。却因泗州为金人所控,盱眙在大宋手中,整天剑拔弩张、一触即发。尽管形势如此紧张,但见有些商人,经常渡河往返,走私贩卖。沈该心想,与其让商人自己通商,倒不如由官方管理交易。如果在淮岸滩地择地设市,置办榷场,倒能首开先例,先行试点。现在宋金议和,暂时休战,正是时机。且盱眙当值淮汴之要冲,宋金两国交通枢纽,又是双方信使往来、各地岁贡送递之地,置办榷场定有成效。

  盱眙榷场究竟措置在何处?沈该花费了一定的心思。为防金国暗探混进城内、偷窥军情,出于安全考量,故将榷场场址选在城墙之外,于是选址在上码头浮桥旧基附近的淮滩高地上(即原小渡口,今鹏胜家园小区临淮处)。这样有三个好处:一是设置在城外,以防“探子”混入城内,以保安全。二是地形开阔,便于监控,宋盱眙守军站在城墙之上便可对榷场一览无余,即便有突发事件,也好立即处置。三是地处渡口附近,在鱼码头和小渡口之间,便于商人往来于盱泗之间。时“盱泗浮桥”已经焚毁,便将浮桥基改作码头,摆渡通航,运送货物和商贩。于是,在浮桥基淮滩处圈地数十亩,以树木栅栏为围墙,以芦苇盖顶为厅舍,不消一月,置办就绪,中有厅舍千间。

  盱眙榷场的试行取得成功,对岸的泗州金人也予以效仿,很快在州城南门外原浮桥基处的淮滩,依城之处,也办起了榷场。这样,两地榷场隔河相望,以隔日交易、轮番交替的方式,分别在盱眙、泗州设市,边界贸易越发红火(《北盟会编》中就记有绍兴三十二年衡山刘铎与土豪张楫密探泗州时,夜潜于城南榷场之事)。

  宋金榷场贸易广泛,交易物品种类繁多。南宋向金输出的物品主要有茶叶、丝织品、布帛、象牙、犀牛角、各种果品以及生姜、陈皮、乳香、檀香等。金朝向宋朝输出的物品主要有皮革、食盐、珠宝玉器、人参、松子、北绫、北绢、药材等。两国间交易的大宗主要是茶、绢、盐、生姜、陈皮等生活用品。在进行茶市交易中,南宋商人贩卖茶叶过淮由盱眙军榷场加收手续费,称为“通货牙息钱”。南宋初规定,茶商贩卖茶须在盱眙军榷场缴纳每引十一贯半文的通货牙息钱。后对这一规定进行了改革。据《宋会要·食货》记载,乾道八年(1172年)只纳通货牙息钱八贯,其余钱数与行免纳。过淮贩茶,只须改纳一道翻引钱七贯,在盱眙加征的附加税通货牙息钱也减为八贯钱,原来三道附加税合计三十二贯半,减为十五贯。便于吸引茶商,因而活跃了盱眙、泗州榷场贸易,从长远看是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的。

  据《盱眙县志》所载,“沈该措置榷场之法:商人资百千以下者十人为保,留其资之半在盱眙榷场,以另其半赴泗州榷场博易,俟得北物,复易其半以往。大商悉拘之,以待北价之来。两边商人各处一廊,以货呈主管官,牙人往来评议,毋得相见,每交易千钱,各收五厘息钱入官。”这样,不仅控制了违禁商品的交易,官家又获得了一定的回报。

  三、“盱眙榷场”之法成为宋金榷场模式

  盱眙榷场的成功得到宋、金两国的赞许,经两国磋商,按照盱眙的做法,宋金之间先后在宋境的盱眙军(今江苏盱眙)、光州(今河南潢川),安丰军花靥镇(今安徽寿县西北)、枣阳军(今湖北枣阳)以及金境的泗州(今江苏境内)、寿州(今安徽凤台)、蔡州(今河南汝南)、唐州(今河南唐县)、邓州(今河南邓州)、颍州(今安徽阜阳)、息州(今河南息县)、凤翔府(今陕西凤翔)、秦州(今甘肃天水)、巩州(今甘肃陇西)、洮州(今甘肃临潭)等地置立榷场。

  盱眙在榷场的组织和管理方面逐步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并推广至其他榷场。这些制度包括:

  (1)设置专职管理官员。《宋会要辑稿·食货》记载:“旧制,总领兼提领官,知军兼措置官,通判兼提点官。榷场置主管官二员,押发官主管官系朝廷差注,押发官从措置官辟差。”盱眙知军则为榷场措置官,主管行政之全权;提领是榷场的监督官;主管官和押发官掌管榷场贸易的具体事务。主管官是由朝廷差派,是榷场贸易的实权派。另外还设有榷场巡防官兵,负责协助搜检,严防私渡。(2)对商人进行管理。根据商人货物价值的多少将他们分为“大客"”、“小客”,“商人资百千以下者,十人为保,留其货之半在场,以其半赴泗州榷场博易,俟得北物,复易其半以往。”在交易时也严格按照规范进行,“两边商人各处一廊,以货呈主管官,牙人往来评议,毋得相见。”协议成交,即按规定收取“交易费”,“每交易千钱,各收五厘息钱入官。”即朝廷按照每交易一千钱各收五厘的息钱的比例征收税钱。(3)禁止私渡和走私。宋朝法禁私渡,违者严判。金国更为严厉,私渡入境者罪当死。同时严禁走私活动,违者严厉打击。南宋曾下诏:“以五家为一保,不许透漏海舟出界,贩者籍其资,同保人减一等。”(4)严禁违禁物货交易。因双方政治军事上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有关军事物资严禁交易。如:马匹、粮食、军用器材等严厉禁止出境。

  盱眙军榷场设提领、措置、提点,皆为地方官兼任。乾道元年(1165年)改知军兼措置,通判兼提辖,以作为榷场的统领总管。下面管具体事务的是主管官、押发官,又有巡防、搜检的官兵,以管理秩序、加强治安。盱眙榷场初建时,拨有本钱十六万五千余贯,以作官市之用。在管理上,禁止私渡、走私,不许南北客商私下交易。商货百贯以上者为大商户,只能在榷场开设门市,不得过淮交易。百贯以下的为小商户,可以拿一半货物过淮交易。开始时先是每天开市交易一次,后改为五日一次,形似逢集。交易的货物,南宋的有盐、茶、生姜、药品、香料、金银首饰、绢丝绸,以及手工制品等;金国的有牲畜、皮货、药材、珠玉、青白盐等。有些物资禁止交易,如粮食、金属、货币、马匹、图书、军用器材等。榷场的税收,按宋制,货物依市估价,放行过渡,每贯收息税(交易费)二百文,牙钱(手续费)二十文,脚钱(跑腿费)四文。北客南来,税额每千钱各收五厘。

  《宋史》云:“绍兴十二年,盱眙军置榷场,官监,与北商博易,淮西、京西、陕西榷场亦如之。诸榷场皆以盱眙为准”,盱眙榷场则成了全国的楷模和标杆。

  四、盱眙榷场为回购失散文物作出贡献

  盱眙榷场的建立,还有一个重大的贡献,这就是挽救了失散的中原文化瑰宝。北宋末年,宣和内府藏品为金人劫掠,使内藏书画大批流入北方。同时,臣僚私藏书画也遭到掠夺,而北方士人私家的书画藏品,亦多在乱中散佚和流落北地。宋室南迁,更是使文物大量入金或阻隔于北方。中原文化几近灭绝之势。

  金人对北宋文物劫掠之后,对金银器、鞍勒、牲畜等比较喜爱,而对于金石、书画、碑帖等文物,则更倾向于换取金银货币。在这一背景下,高宗在榷场建立之初,即有意通过榷场大量回购流散北方的书画作品。据王维国先生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云:“绍兴十五年,以毕良史知盱眙军。”而《三朝北盟会编》谓:“良史以买卖书画古器得幸于思陵。”良史之知盱眙,当由高宗使之访求榷场古器耳。毕良史亦得古器十五种于盱眙榷场,其中八种皆宣和殿旧物也。《光绪志》“秩官”卷亦记有知军毕良史得古器、摹古帖于盱眙榷场之事。毕良史于绍兴十五年、十七年两知盱眙军,皆有收罗榷场文物之责。

  《光绪志》载:“向子固,绍兴十二年以太府寺丞直秘阁知盱眙军,措置榷场,后二日,赐三品服。十四年七月移知扬州。”

  又载:“毕良史,字少董,东平人。绍兴十五年直敷文阁知盱眙军,十七年再任,二十年癸未卒。《北盟会编》:毕良史,少游京师,以买卖古器书画之属,出入贵人之门。当时谓之,毕偿卖遭兵火后侨寓于兴国军,江西曹蒋粲喜其辩慧,资给令赴行,在诸内侍皆喜之,上方搜访古器书画之属,恨未有辩其真伪者,得良史甚悦,月给俸五十千,仍令内侍,延请为宾客。又得束修百余千,有姓毕人合得,文资恩泽,无宗族承受,良史邂逅得之补文学。《舆地纪胜》:绍兴十八年戊辰,乡民得铜鼎献于郡太守,良史辩其款,志云:此汉火鼎也。得鼎处必有玉鞭。后因骤雨过,忽见玉鞭,民急取之鞭,即入地随断,随下以镢斫之,止得三四寸。按:良史得古器于盱眙榷场,摹十五种帖,以青牋亲题其目,以纳秦熺伯阳。”台湾学者王耀庭先生也认为,榷场文物珍品回购,盱眙知军毕良史是一个关键的人物(王耀庭,《宋高宗书画收藏研究》)。

  有研究证明,书画经榷场向南宋朝廷内府回流,很重要的就是在榷场购入时经过严格的鉴定把关,辩其真伪杂糅。因此,朝廷特派专人充任榷场官员,专门负责书画文物的鉴定收购。毕良史在北宋时即为著名书画家、古董商人,入南宋后,因善鉴得到高宗礼遇。绍兴十五年、十七年毕良史两知盱眙军,负责盱眙榷场的书画回购。其执掌榷场,为充实绍兴内府作出了很大贡献。而这些经过榷场回流的文物称为“榷场物”,顾名思义为榷场购得之物。

  宋郑兴裔《跋高宗皇帝赐世父手札》云:“高宗妙悟八法,留神古雅。当干戈扰攘之余,访求法书名画,不遗余力……继又于榷场购北方遗失之物,故绍兴间御府所藏图书,不亚于宣政时。”正是如此,榷场遂成为书画由金向宋回流的一个重要通道,通过榷场交易,使很多原宋内府藏品及私人藏品得以向南方回流。清人叶廷琯诗云:“何似榷场南宋置,广收名迹辇临安”(《浦西寓舍杂咏》),反映出南宋榷场文物回购的盛况(段莹,《南宋榷场与书画回流》,故宫博物院院刊,2016第3期)。像宋理宗“缉熙殿宝”印、“缉熙殿书籍印”等玺印,唐王维的《济南伏生象》卷、黄居寀的《山鹧棘雀图》、崔白的《双喜图》、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王羲之的《远宦帖》、《大观帖》、金章宗“明昌御览”印、金明昌内府印和贾似道藏印等,都是当时由榷场回购的珍品。

  五、“盱眙榷场”的经济影响与兴衰

  盱眙军榷场与泗州榷场两地隔淮水相望,得利于淮河、运河的交汇,交通便捷,往来客商络绎不绝,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即使在宋金双方关系紧张、其它榷场全都关闭的情况下,这两地榷场还能继续保留,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金史·食货志》曾公布泗州榷场的岁获(年税收)情况:金世宗大定年间(1161~1189年)“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1196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还公布了所需杂物贸易情况:“泗州场岁供进新茶千胯,荔支五百斤,圆眼五百斤,金橘六千斤,橄榄五百斤,八角乾三百个,苏木千斤,温柑七千个,橘子八千个,沙糖三百斤,生姜六百斤,栀子九十秤,犀象丹砂之类不与焉。”据此可以分析,金朝从榷场所得到的收入应当是十分可观的。盱眙榷场虽未对外公布,估计只有多于其数,其岁获可能高达十五至二十万贯。(《中华文史论丛》之《宋金榷场贸易考略》文,1982年)据此可以认为,宋金两国的榷场贸易极大的丰富了两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金朝主动吸收南宋的经济和文化,进一步促进了女真族的发展和进步。金朝的各种物资和文化与南宋交流,也为南宋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作为宋金双方榷场贸易中代表的盱眙、泗州两处榷场,它们存在的本身便能减少对方的敌对情绪,给人民带来一种和平的气氛,对饱受战火蹂躏的沿淮两岸经济的复苏,无疑也是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曹小波,《论南宋与金对峙时期淮河下游的榷场贸易》,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第3期)

  盱眙、泗州榷场的措置与发展,必然地受到当时战争状况的影响,同时也受到宋廷内部派系的节制。据史料载:“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张浚至江上,会诸将议事。五月,右仆射张浚倚山筑城。”将盱眙城扩大加固,城周回二十七里。(《宋史·高宗纪》)盱眙城池的加固强化了守卫力量,也对金国统治下的泗州造成一定的制约。“绍兴八年(1138年),金人在淮泗请和,沈该上疏赞之,朝奏夕召。”(《系年录》)后于绍兴十二年十月,将沈该贬秩一等,不久便以丁忧离职。继之,向子固来任盱眙军。十五年初,毕良史来任。(光绪《盱眙县志稿·秩官》)然,盱眙榷场一直经营,从未中段,且将其法传至各地。至绍兴十五年,沈该服阙再任。

  为了加强对榷场贸易的管理,两地同时对榷场进行扩建和房屋修缮,并由官府出钱,增修了不少“舍屋”,以便展开更加广泛的对等贸易。《系年录》《杂记》载:绍兴二十九年(即金正隆四年,1159年)正月,金主完颜亮准备南侵,关闭金界沿边榷场,只留泗州一处。宋与之对应也关闭其他,惟留盱眙一处。可见盱眙、泗州榷场之重要。二月,金人又将泗州榷场扩大,新增200间榷场屋。于是,盱眙也同样将榷场扩大,亦新增榷场屋200余间。可见当时盱眙、泗州榷场的规模之大。

  沈该因与奸臣秦侩有过结,以致秦侩“忌卿之深”,绍兴十二年十月,将沈该贬秩一等,后因沈该回家服丧而解职。十五年复知盱眙军。十八年权礼部侍郎直学士院,又遭秦侩忌而出知夔州。直至二十五年秦侩死,方召回。沈该还著有《中兴圣语》六十卷和《沈该文集》五十卷传世。

  绍兴三十一年(即金正隆六年,1161年),金兵大举南下,盱眙、泗州榷场均关闭。三年后,隆兴二年(即金大定四年,1164年),宋金再次议和成功,又先后恢复盱眙等地榷场。后来战局变化无常,榷场也几度兴废,直至金末,榷场才全面停办。

  如今思来,800多年前盱眙、泗州榷场的实践,或许是我们今天边界贸易的超前预演吧!


2017年8月14日 16:14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