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海锣鼓

  淮海锣鼓历史上名为“工鼓锣”、“公锣鼓”,亦称“唱书”,它源于沭阳,形成于清代中叶,流行于沭阳、灌云、灌南、泗阳、淮阴、涟水、响水、连云港等地,是苏北广大农村颇受群众欢迎的一种曲艺形式。

  据民间传说,东周列国时,楚庄王让人用竹筒做鼓,当作乐器,在农人下田劳动时敲鼓娱乐,后又编成故事说唱,以娱人视听。后来庄王收徒传艺,弟子散于各地。传说庄子殿下有一太医名叫崔公,因受奸臣所害,崔公觉得说书倒是一个很好的生计,后来崔公便以说书为生,后人传称为“庄王公鼓”,或称为“崔公鼓”。《精忠说岳》一书中曾记载这样一个故事,宋岳飞进京赶考,与牛皋同游相国寺,看到众人围坐在一起听艺人说唱。那艺人一手敲锣,一手击鼓,众人听高兴了齐声喝彩,可见当时已有锣鼓说唱人在活动。书中讲道:当时说书人备有做好的竹签,每唱一场或一段,就有人凑成一串钱给艺人,艺人称“拿串子”,又名“拿签子”,此卖艺形式一直沿用至今。

  淮海锣鼓百余年来,门派很多,支系流传很广。大约在明朝中叶,苏北至山东一带曲艺分张、沙、杨、韩、邵、李、高、南、柴、桂十大门派,淮海锣鼓属“李门”,清代后期,主要有东汪门、西汪门、谭门和方门四大门派。艺人演唱的书目很多,一般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传统节目,演唱的多为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其中又分为有版本书目和无版本书目两种;另一类即是艺人在近代和现代新编的配合时政宣传的书目。

  泗阳淮海锣鼓第一代传人曹友林,师承者发展到数十人,著名艺人有张同生、卞同银(盲人)等。演唱者左腕系铜锣(7寸苏锣),左手敲之;鼓置凳上(鼓径5寸),右手击之。根据说唱需要,或敲锣,或击鼓,或锣鼓齐鸣,或行或止,有疾有徐,有板有眼。它的唱腔比较单调,说多于唱,唱法分两种:一种是“浮调”,另一种是“老工调”,浮调多用于针线匾和悲叹的内容,老工调多用于刀马词和“叫头”、“悲腔”、“喜腔”、“扬子声”、“滚板”、“数板”等。艺人说书通常都要来个开场小段,称“书头子”,往往与正书无关,旨在招徕和等候听众。艺人无固定演出地点,多于农村逢集日在街头隙地演唱。靠“拿签人”向听众索取钱币。民国三十年民主政权建立后,泗阳成立了“艺人救国会”,通过淮海锣鼓的艺术形式,结合说唱古书,又自编了许多新段子、新篇目,进行抗日、反内战、反封建的宣传。

  淮海锣鼓形式独特,唱腔优美,说表自如,且对演出场地要求不高,既可登上灯光辉煌、布景华丽的大舞台,也可摆在农家大院、庄头、麦场或任何一块能容纳少则几人,多则几十、几百人的场地上演出。因此,该曲艺形式以其通俗易懂、喜闻乐见而风靡乡土,她与苦难和时弊共存亡,与欢歌和笑语共交融,与惩恶和扬善共辉映,堪称本地艺术一绝,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喜爱,并长期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是淮海锣鼓活跃和辉煌时期,自90年代起,由于电视网络的普及,人们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生活节奏逐步加快,所以,对淮海锣鼓的兴趣也逐渐趋淡,老艺人逐渐老化,新人接不上茬,淮海锣鼓开始萎缩。目前,淮海锣鼓已经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它为苏北民间文艺史写下了重重一笔。


附:

淮安非物质文化遗产——工鼓锣

    工鼓锣又称“工锣鼓”、“淮海锣鼓”,还有人称其为“锣鼓书”,是苏北地区主要曲艺形式之一,主要分布在淮安以及宿迁、连云港、徐州、盐城等地。 
   相传工鼓锣的创制者是清朝嘉庆年间涟水县高沟镇的一位名叫汪宗坤的盲艺人。此人少年时弹得一手好琵琶,以脚踩牵线打板(高沟镇的人们当时称它为“丝弦带板”)为其奏乐,经常在高沟镇的茶馆、酒楼以卖唱为生。他后来尝试用水车上作醒神和计数用的田头乐器工鼓和小锣作为自己的伴奏乐器,表现形式以说唱为主,表演内容从民间小调转入到演唱大版书。这种新型的表演形式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热捧,慕名登门求教者甚多。汪宗坤开门授徒,门生遍及淮阴、沭阳、涟水、灌南、响水等县,从此工鼓锣就在以涟水为中心的淮安、宿迁、徐州、连云港、盐城等淮海地区广泛传播开来。 
  工鼓锣多为一个人表演,先是站立,后改为坐唱。演唱时,伴奏乐器为一套特制的小鼓和手锣,小鼓上下蒙牛皮,鼓肚间两个小铁环分挂两边,手锣形若茶盘,艺人右手持鼓槌击鼓,左手虎口间挂着手锣,食、中指与拇指夹锣槌,击打节奏。 
  工鼓锣的说白可分“腰白”、“私白”和“公白”三种,腰白是艺人以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故事发展,私白是艺人以第一人称模仿书中人物的讲话,公白是同时交替模仿书中两个或两个以上人物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工鼓锣艺人还运用手、眼、身、步、神来表现喜怒哀乐,并常用手中的锣鼓当道具。艺人说表时,又有“大口书”和“小口书”之分:大口书不紧不慢,说表自如,多用于抒情、叙事、回忆等场面;小口书一句接一句,多用于行军、战场或争吵等场合。为吸引听众,艺人演唱时还必须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主要有“埋关子”、“放水词”、“演口技”、“耍锣鼓”等。工鼓锣的唱词有三字赞、四字赞、五字赞、七字排和十字唱等五种形式。 
  工鼓锣的演唱曲目丰富,至今传承演唱的工鼓锣有本无本、长短篇的曲目达数百部。涟水县现存的曲目就有96部,最长的一部《小金山打擂》可连续演唱30场。无本曲目中以《小金山打擂》、《五花图》、《大西洋》等最为精彩,有本曲目如《叙汉》、《八美图》、《杨家将》等经过艺人不断加工,在艺术感染力上更有其独到之处。 
  工鼓锣从汪宗坤到现在,已传承了200余年,汪氏传人已有十代人,目前工鼓锣在涟水的代表性传承人有刘寿同、陈志云。陈志云一人口头传承的传统曲目有100余万字。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工鼓锣的演出市场和演出队伍日渐萎缩。据统计,涟水县原有工鼓锣演出艺人90多人,现在仍在演唱的只有约50人。演唱人员普遍老化,最小的年龄也已40多岁。为了保护和传承工鼓锣,涟水县文化部门对工鼓锣的曲目、传承人情况等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民间艺人的演出进行了录音、录像,并进行数字化处理加以保存。同时,组织人员开展工鼓锣艺术研讨,为工鼓锣艺人提供演出场地,面向全市举办工鼓锣艺术传承和保护培训班,特邀老艺人现场指导、传授技艺。县文化馆还鼓励民间艺人创作工鼓锣新曲目。他们以多种措施,力求促进工鼓锣的传承与发展。


2018年1月31日 18:09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