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泗阳民间习俗(上)

喜庆习俗

  婴儿“满月”  婴儿“满月”即出生一个月,父母为婴儿举行首次庆祝活动,俗称“改暗”。此日,亲友前来祝贺,称吃喜蛋(有的地方只在生男孩时称吃喜蛋)、吃喜面,赠送衣物礼品,主人置办酒席款待。食物以面条为主,象征长寿。还要赠送每位客人红鸡蛋和喜糖。此习至今仍风行。

  换衣襟  旧时,有的人家娇生子自幼穿左衭(从左面开怀),至十二岁始选吉日为其换成右衭(从右面开怀),称“换衣襟”。是日,也有亲友前来祝贺。

  周岁  小孩满一岁,称“周岁”。此日,一般都要摆酒席,招待前来祝贺的宾客。凡来者,均要馈送衣物鞋袜或玩具等礼品,有的至亲还要当面给周岁钱。中饭后会让小孩“抓周”,即在小孩面前放上钢笔、玩具、水果等物,看小孩先抓哪样,以预测其前途。

    剃毛头  过去,由于医疗条件不好,有的人家连生两三个小孩都未能存活下来。于是,再生男孩时,有的就将小孩脑后留根辫子,俗称“龟尾巴”;也有的将小孩头发大部剃光,只在脑门前留下一撮,俗称“锄头”;还有的将小孩头顶剃成一个圆形,四周留发,俗称“马桶盖子”。至十岁时,家长要选吉日,为其或剪掉“龟尾巴”,或推掉“锄头”,或剃掉“马桶盖子”,统称为“剃毛头”。剃毛头这天,要燃放鞭炮,有亲友前来祝贺,主家要设宴招待宾客。

  老人寿诞  长辈过生日那天,儿孙为其摆酒席祝寿,俗称“做寿”。生日每年都过,不逢十的年份过生日叫散生日,一般只是“合家”团聚吃寿面,以示纪念。逢十的生日叫整生日,整生日又习惯“过九不过十”。如:虚龄59岁时过60寿诞。过整生日时,至亲好友都要带食品、衣物等,去给老人祝寿,也有直接送钱的。以往有一套拜寿规矩,晚辈要向过生日者叩拜,送寿联、献寿桃寿糕、点寿烛寿香,说一些祝寿的喜话,然后,还要燃放鞭炮。此俗,有的人家简单从事,有的人家排场讲究,白天宴席过后,晚上还要请戏班唱上一场,或放一场电影等。

  建房落成  建造新房,是家庭较大的基本建设,也被认为百年大计。建房时,许多人家往往要请风水先生“定向”,要择吉日动工,选逢双喜日上梁。上梁之日,亲友送礼祝贺,大都送条对、匾额、锦幛等,也有直接送钱的。主家要择吉时鸣放鞭炮,同时,还要赠给建筑工人糕果、烟、糖,并摆酒席招待。也有的是在房屋落成后,接受亲友祝贺,择日摆酒席招待亲友。此习现仍风行。

  升学  当孩子考上高等院校时,相处较好的亲朋好友通常会买些钢笔、笔记本、包或衣物一类东西馈送给孩子,同时,再给点钱让孩子自行备办上学用品。在上学前几天,主家会择吉日,设宴答谢孩子的老师和前来送礼的亲戚朋友。

  参军 适龄青年报名参军,一旦体检合格,应征入伍,在离家前,至亲好友通常都会将其请回家,设宴招待以示祝贺,有的还会送些礼品。所在单位或居委会也会为其披红戴花、赠送纪念品,敲锣打鼓欢送入伍,希望参军入伍者到部队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练好本领,报效祖国。

礼仪习俗

  称谓

  对家庭成员和至戚之间的称谓有背称和面称之别。背称是在别人面前称述自己的亲属,面称是当面的称呼。但面称往往可作背称,而背称一般不作面称。

  对父亲背称父亲,面称大(读阴平)大(第二字读轻声,以下加点的字均读轻声),也有称爷的。还有人在比较随便的场合,背称老头子或老子。建国后,面称爸爸的逐渐增多。

  对母亲背称母亲,面称妈妈或娘。

  对祖父母背称祖父、祖母,面称爹爹、奶奶。

  对父亲的哥哥背称伯父,面称大爷,如多人,则按排行称二大爷、三大爷……

  对伯父的妻子背称伯母,面称大娘,并依伯父的排行称二大娘、三大娘……

  对父亲的弟弟背称叔父,面称按排行称二爷、三爷、小爷等或二叔、三叔等。

  对叔父的妻子背称婶母或婶娘,面称依叔父的排行称二娘、三娘、小娘或二婶、三婶等。

  对父亲的姊妹背称姑母,面称按排行称大姑娘、二姑娘……

  对姑母的丈夫背称姑父,面称按姑母行几称大姑爷、二姑爷……

  对母亲的父母背称外祖父、外祖母,面称舅爹爹、舅奶奶。

  对母亲的兄弟背称舅父,面称按排行称大舅舅、二舅舅……

  对舅父的妻子背称舅母,面称按舅父排行称大舅母、二舅母……

  对母亲的姊妹背称姨母,面称按排行称大姨娘、二姨娘……

  对姨母的丈夫背称姨父,面称按姨母排行称大姨父、二姨父……

  对姐姐的丈夫背称姐夫或姐丈,面称按姐姐排行称大姐夫、二姐夫……也有称大哥、二哥……

  对妹妹的丈夫背称妹婿,面称今多直呼其名。

  对妻子的父亲背称岳父、老岳、老丈人等,面称依排行称大爷、二爷……,今从妻称渐多。

  对妻子的母亲背称岳母、丈母娘,面称依岳父排行称大娘、二娘……,今从妻称渐多。

  对妻子的兄弟背称大舅子、小舅子或子舅,面称从妻。

  对妻子的兄弟媳妇背称舅老娘,面称从妻。

  对妻子的姊妹背称大姨子、小姨子,面称从妻。

  对丈夫的父母背称公公、婆婆,或老爹爹、老奶奶,面称从夫。

  对丈夫的兄弟背称大伯子、小叔子,面称从夫。

  对丈夫的姊妹背称大姑(读入声,下同)子、小姑子,面称从夫(如果丈夫习惯呼弟、妹乳名,一般不随夫称,而改称弟、妹)。

  对丈夫背称丈夫、爱人、那口子、老头子、老伴、当家的或直呼姓名(不同年龄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称谓)。面称旧时多无称,而用“喂”、“你”呼之;生育后,多称他大大、他爸、孩子他大(爸)或冠以子女之名。现直呼姓名渐多。

  对妻子背称妻子、爱人、媳妇、家眷、老婆、家属、家里的、那口子、老女甘子、老伴或直呼姓名(不同年龄在不同场合有不同称谓)。面称旧时多无称,亦以“喂”、“你”呼之;生育后,多称他妈妈、孩子他妈,或冠以子女之名。今多直呼其名。

  孙男弟女,泛指子孙辈。灰灰流,指辈份最晚的人。对没有血缘关系的熟人,除可以称名道姓者外,一般面称男性长辈为大爷、二爷……(依排行,并冠以姓);称已婚女性长辈为大娘、二娘……或大姑娘、二姑娘……(依排行,并冠以姓)。旧时讳称女性为姨娘,建国后,此俗渐改,未成年人对女性长辈或成年人对母亲的女友多称姨娘、阿姨(或冠以姓)。另外,老爹爹,可泛称一般男性老人;老奶奶,可泛称一般女性老人;大爷、叔叔,可泛称中年男子;大娘、阿姨可泛称中年妇女;大哥,可泛称二、三十岁的男子;大嫂、大姐可泛称已婚女子;小兄弟,可泛称男青年;小大姐,可泛称女青年。

  以上各种称谓,如本人已有子女,特别是子女当面的时候,往往依子女的称谓称之,意在为子女示范,使子女知道应该怎么称呼。

  旧时对陌生人男性依据社会地位不同,称尊者为老大爷、老爷、先生、少爷等,地位等同的称大爷、老兄、兄弟等;对女性尊者称老太太、太太、奶奶、小姐、姑娘等,地位等同的称大娘、大嫂、大姐、小大姐等。解放后,社会地位无尊卑之分,对参加社会工作的无论男女称同志居多,对没有参加社会工作的称谓仍沿旧习。改革开放以后,称师傅的渐多。在特殊场合对特殊对象(如未明身份的旅游观光者,港台同胞,外籍友人,宾馆、饭店、公司的服务员等)往往以先生、女士、太太、小姐称之。如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称老板的又渐多起来。

  礼仪

  
清代,亲友见面多行作揖礼。民国以后,此礼渐废,建国后通行握手礼。不甚亲密者,路遇多点头或举手示意,但至家亦行握手礼。经常见面者,一般不握手,但均打招呼,常用“近来忙吗?”“身体好吧?”打招呼。吃饭前后往往以“吃过啦?”互致问候。用得最广泛的是“你好”、“你早”等。

  在农村,陌生过路人从门前经过,主人一般要央一声“家里坐!”正当吃饭的时候必央一声:“在这吃”。

  问路必先有适当称呼,然后请问。否则,便为无礼。

  庆吊往来,讲究“有来有往”,“重来重往,轻来轻往”。这方面有日趋奢靡的势头,“往”(指出礼的钱物)越来越大,酬客筵席档次越来越高。有时,“出礼”竟成为家庭支出的沉重负担。

  亲友家女儿出嫁,不发请柬,只要有来往的,知道了就应该前往出礼;儿子娶媳妇,则需面请或发请柬,否则,“不请不到”。但接到请柬(或面告)就一定要如期前往出礼,不然,就是“看不起人”,视为失礼。

  亲朋邻里遇丧事,闻讯(机关人员逝世,多张贴“讣告”)就要前往吊唁(烧纸)。旧时多送烧纸(焚化用,一称“光明”)、锡箔或钱币;建国后多送花圈、挽幛、挽联或钱币等,需“礼到人到”,至遗体前行叩拜礼(也有行鞠躬礼的)。此时,孝子要在旁陪跪,并回拜表示谢意。如事主家给孝帽、孝布(或黑纱),要随时佩带,告辞出门后方可取下。如主家要大办丧事(一称办大事),另订正吊日,届时仍需前往,叩拜如仪,主家设宴酬客。旧时礼仪烦琐,建国后多变革,因处新旧交替时期,礼仪无定制。

  至亲吊丧有哭丧之礼,即进门必先嚎啕大哭,俗称嚎丧,尤其妇女更需如此。哭时,主家需有人陪哭。此时,哀乐声伴作,凄怆悲切的气氛,撼人心魄。经人劝止后,方可叙话。

  家庭成员之间的日常生活,有“家不叙常礼”之说。但长期形成的风俗礼仪,仍在起作用,如儿媳妇与公公之间、弟媳妇与大伯之间,平时必须庄重严肃,不同桌吃饭,更不能单独在一起叙话、说笑。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已不多拘此礼仪。

日常食品

  建国前,泗阳不产稻米,主食以小麦、玉米制品为主,分干的、稀的两类。依不同制作方法,花样品种,名目繁多。干的有活面(发酵)、死面(不发酵)之别。活面笼蒸呈半球体的无论包馅与否均称馒头,略呈长方体而不包馅的称卷子,长半圆柱体的称懒龙卷子,包馅打摺的称包子,包糖而捏成三角形的称糖角子;贴在锅上蒸成的称锅贴卷子或简称锅贴子;烙制的则统称饼,小麦糊烙制的则称糊沓子;炉中烤制的,厚而圆形的称大饼,薄而长方形的称朝牌,圆或椭圆形的称烧饼。死面除可制成面条、饺子、馄饨外,贴在锅上烙成的称锅转子;烙制薄皮包馅的圆形统称各种菜饼,半圆形包韭菜的称韭菜合子。此外,尚有油旋饼、摊饼等。玉米(棒秫)面制品,活面笼蒸的称多多或棒秫团子,贴在锅上烙成的称棒秫饼,捏成扁圆形下在稀饭里的称水饼。稀的,用玉米面冲成居多,也有用小麦、玉米或其它杂粮水浸后小磨磨成糊子冲成,统称拐稀饭,加菜就称菜稀饭或菜糊涂(大米熬制的称粥或粥饭,不称稀饭)。现在,不少人家和饭店习惯将大米、玉米、小麦、黄豆、花生等混合起来,磨成糊冲稀饭吃,人们戏称这种稀饭为“五粮液”。许多外地客商来泗阳对该稀饭都十分喜欢。用小麦(或其它杂粮)面拌成疙瘩或糊状下在锅里加盐、菜等制成的统称咸汤或面犀子。建国前,农村最具地方特色的稀饭莫过于酸浆(一称粉浆),其制作方法是,用绿豆(或豌豆、豇豆、爬豆等)水浸后磨成糊,待其发酵变酸适度时冲入沸水即成。这种稀饭别有风味,泗阳北境人多嗜食。近年来,豆类种植渐少,新一代人也不习惯吃酸浆,此种食法基本不复存在。

  建国后,泗阳稻米产量渐增,人们以面食为主的习惯逐渐改为米面参半,年轻一代往往以食米为主。现时,城乡居民大多人家早餐都喜食稀饭、馒头或包子和咸菜(一般不炒菜),条件好的人家外加一个鸡蛋、一杯牛奶;中餐,大多以干为主,有做米饭的,有吃馒头的,一般都烧菜或炒菜;晚餐,则和早餐差不多,但也有炒菜的。

  酸菜是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副食品。每年冬季到来之前,农村人家家习惯用白菜(青菜)制成酸菜,供冬季食用。

  待客·宴会  普通人家遇有亲友到家,留客待饭,最低标准是四个碟子一壶酒。请客人坐上席,主人劝酒劝菜。吃饭时主人有陪食的礼节,即主人中至少有一人要等客人食毕方可停食。否则,会使客人难堪。

  遇有婚丧喜庆宴客,筵席的一般标准为八大碗,其规格依第一碗菜分若干档次。如第一碗菜为酥鸡,则称酥鸡头,这是最常见的较低档次。等而上之,有海参头、鱼皮席等不同档次,其他菜肴的质量与数量亦相应提高,视主家财力有十碗、十二碗、十六碗,外加八或十冷盘等不同规格,大多不用炒菜,但不管碗、盘,必用双数。碗菜多用扣碗。建国后,用扣碗渐少,用炒菜、烧菜渐多,且不拘一格,菜肴日益讲究、丰盛,饮酒亦日盛一日。

  在礼节上,无论待客或宴会,不善饮酒者亦须坐陪,待全桌饮酒结束方可同时吃饭。早吃过饭的人须一手平举筷子,一手执空碗,向未吃完的人一一致意,且不能退席,待同桌都食毕方可离席,称宽坐。如有特殊原因需提前退席,要向同桌表示歉意,申明原因,道声“失陪”;在席者则道声“请便”。尚未食好者如见别人久坐陪食不过意,亦往往主动请人宽坐、自便,在这种情况下,早食好者亦可提前离席,此俗沿袭至今未变。

  回民食俗  回民饮食,讲究净。肉食只吃牛、羊、鸡、鸭、鹅等,忌食狗、猪、驴、马及凶猛禽兽的肉,不食动物的血和自死动物的肉。所有牛、羊、家禽,必须按照《古兰经》的规定,由阿訇在宰杀时念台斯咪才能食用。 

  泗阳有酒乡之称,是中国八大名酒之一的洋河大曲的产地,酿酒业是一个重要产业。泗阳人淳朴豪爽,热情好客,待客必有酒,有道是“无酒不成席”,而且形成了一套丰富有趣的酒俗。

  酒席在座次上就颇有讲究。一般方桌,每面坐两客,座位以面对门和横对桌缝依墙为上席,而两个上席又以左为首席,右为次席。上席对面依“左上右次”为第三、第四席,两侧则为陪席。如为圆桌,通常有“圆桌无上下”之说,但实际上仍大致依方桌之意分上下。如遇操办大事,宾客众多,几室同时开席者,以正厅为上;一室几桌同开,逢单数以中桌为上,逢双数以中间偏左一桌为上。在这种场合,一般由主人特聘的“支客”负责接待和安排座位。坐上席者往往是舅老爷、新姑爷、远客、长亲、德高望众的长者或职位较高的人。但入席时总有一番谦逊礼让,有时甚至要强拉硬拽,方肯入上席就座。

  席上设“酒司令”(斟酒者)一至二人,坐于侧席位。酒司令由主人任命或自荐,一般为主人的至交、晚辈,以年轻、善饮、机灵能言者胜任。义务是及时斟酒和劝酒,权利是掌赏罚大权。斟酒方式也有讲究,一是须按座次顺序,首先斟首席,最后斟自己的杯子;二是斟酒时须胳膊肘向外,在斟完上席两人后,要及时换手,斟完对陪两人后,要再换手;三是斟齐一巡之后,酒壶嘴须对着自己放置。否则,均为失礼不恭。酒司令须熟知或通过察言观色,对各人酒量有大致了解,以便做到公平有度,不偏不袒。赏罚也有许多名目,罚酒有“入席三杯”、“滴酒三杯”、“摸壶三杯”等,即不按时入席者、应干杯而故意留有残酒者、未得到酒司令同意而擅摸酒壶者,均要罚酒三杯。此外,说错话的、破坏“协议”的,也都是罚酒的由头。如一壶斟至某人恰好斟尽而杯又未满的,则谓之“有喜”,或曰“巧酒”,某人须喝了此杯,再启新酒斟满再喝一杯,叫做“壶头壶尾”,这便是赏的“喜酒”了。席上还有“酒无二斟”之说,酒司令给人斟酒,不论斟多斟少,或存心照顾,是不好补斟的。

  第一杯酒斟齐后,断不能独自举杯先饮,一般要待主人先说几句“感谢光临,菜少酒薄,请尽量”之类的客套话,然后举杯同饮,谓之“门杯”。“门杯”一般为两杯或四杯,除特殊情况外,来客都必须同饮此酒。

  门杯之后,便可互相敬酒。一般是先逐一向坐上席者敬酒,敬酒者除特殊情况外,必须饮干方成敬意。被敬者除熟知其酒量外,一般多饮少饮不拘,但断不能拒绝。如果实在不胜酒量,只要端杯上嘴,亦可“过关”。否则,就是“不给面子”,是对敬酒者的不礼貌。在敬上席的同时,相互间便各找对象敬酒。这样,便逐渐达到饮酒高潮。敬酒必须全桌都敬到方为有礼,有所谓“宁冒一庄,不冒一户”之说,但杯数可依不同对象协商而定,一般均为双杯,敬酒时有的谓之“先干为敬”,即敬者先饮,有的是双方碰杯同饮。敬酒且讲究“礼尚往来”,甲敬乙若干杯,乙必回敬甲若干杯,否则,视为失礼。敬酒还须“师出有名”,如同乡、同学、战友、同事、同行、同龄、同姓、长辈、年尊乃至初次见面、初次同桌、同一条板凳、兄弟的朋友、爱人的同事……都是敬酒的由头。所谓“酒桌之上无真理,条条大路通酒杯”,无非是巧立名目,要陪对方喝足喝好,而且使酒席上增添许多欢快的气氛,增进浓厚的友好情谊。有时互相敬酒之后,酒兴正浓,一些年轻气盛者意犹未尽,便会发起猜拳行令,有的还为大家献歌助兴,使酒席上高潮迭起。

  酒席间,主人一般都要入席敬酒,或分档次,或敬全体,视主人的酒量,灵活不拘。最后,在首席提议、大家附议下,全体碰杯,共同饮尽最后一杯,谓之“满堂红”。此时,方可去壶吃饭。

节日习俗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

  解放前,“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苦人家称春节为“年关”。讨租逼债的年前纷纷上门来,弄得宅乱人慌,成为难过的“关口”。解放后,普通老百姓都把过年看成是一年一度最大的喜庆佳节。早早就开始“忙年”,备酒菜,办佳肴,买年画,贴对联。初一零点开始,钟声敲响,燃放鞭炮,迎接新年。菜肴以鱼和蔬菜为主,忌吃猪肉。早餐吃饺子(名曰“弯弯顺”)、元宵(汤圆),旧称“揣元宝”,意为顺顺利利、团团圆圆。中、晚餐吃年糕、馒头,以求六畜兴旺,年年有余,家人和睦,顺利高升。早饭后,男女老少,穿戴换新,串门拜年,互祝新禧。各家备香烟、糖果等,招待拜年者。春节后一般延续数日,停止劳动,从事娱乐活动,多为玩花船、舞狮子、骑黑驴、踩高跷、唱大鼓书、演地方戏等。常年外出的人,大多回家团聚。有些机关团体,举行团拜,互相祝贺。建国后,历年春节,地方都进行拥军优属活动,驻军进行拥政爱民活动,举行军民联欢,互相走访等。各级政府还组织各界代表在春节前后召开茶话会、团拜会,用多种形式向烈军属、英雄模范、离退休人员拜年。

  元宵节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俗称“过小年”,早晨吃元宵。元宵节,城乡盛行玩花船、花灯、踩高跷、演戏等文娱活动。有的地方还举行灯会、灯展、灯迷竞猜活动。故有“正月十五闹元宵”之说。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也是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流传的习俗有:一为打粮囤子。清早起来,各家各户用草木灰在自家门前、场头、院落,撒成一些圆圈,里面还撒上少许五谷杂粮,名曰“仓囤”,祈祷大囤满小囤淌,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仓廒遍地。二为照虫。晚上,家家炒玉米花,各家拿着自制的灯笼,屋里屋外、菜地、墙根、院落等到处照看,嘴里还念念有词,如“我打灯笼照墙根,人家墙根长青草,我家墙根长元宝。”“我打灯笼照菜地,人家蔬菜被虫咬,我家蔬菜不生虫。”照虫的目的是图自家吉利,祈求消病避灾。三为燎灯头。建国前,新年玩花船、闹灯会等娱乐活动,从正月初开始,连续一个月,二月二玩一天结束,而后忙春耕,故称“燎灯头”。建国后,此俗渐改,农历正月初五以后即投入生产。四为带闺女。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都带小活猴”一说,即二月二这天,凡出嫁的姑娘,娘家都要带回去过一天。

  清明节  清明节有扫墓、祭祖、门前插柳、儿童戴柳等习俗。家家户户都要到祖宗和亲人坟上祭扫,供香、焚纸、添坟头,表示对亡灵的哀思和缅怀。建国后,机关、团体、学校、各界人士,每逢清明节,都前往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悼念先烈,进行革命传统教育。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名“五月端”、“端阳节”、“娃娃节”。是日,吃粽子。中午,各家各户都会把萝卜拍扁了,拌上红糖放在太阳下面晒,然后,作为一道特殊的菜上桌子,据说吃了这道菜以后,可保一年肚子不疼。解放前后,众兴镇曾常在该日组织大运河划龙舟比赛。竞赛时,锣鼓、鞭炮齐鸣,两岸观众喝彩。

  长期以来,许多人家于此日在门前插艾,用杂树头烧水洗澡,饮雄黄酒,给儿童扣彩绒、穿新衣,用雄黄抹鼻孔、耳眼、肚脐,贴“判官”(钟馗)像等,意在“驱邪避灾”,防止蛇虫咬伤。待到六月初六,将绒线剪下来,扔在屋脊上,让喜鹊衔去为牛郎织女七月七相会搭鹊桥。

  六月六  农历六月初六。这天,民间流传“六月六,晒龙衣,湿了龙衣烂蓑衣”的农谚,意为该日下雨,将要连日阴雨,这日无雨,则家家户户晒衣物,以防霉变。这天还有吃糖炒面的习俗,传说是这天吃炒面,可以防“枯夏”(即防止夏日消瘦)。其实,是古人为逃水患,备炒面作干粮之用。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七月半,俗称“鬼节”。这日,大多人家都要祭祀祖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此习俗已渐消除。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时值秋季正中,故称“中秋节”,又名“八月半”、“团圆节”。此日,家家户户买月饼,烙糖饼。晚上明月初升时,燃放鞭炮,吃水果,饮美酒,合家欢聚,观赏明月。建国后,中秋佳节,有慰问驻军、烈军属及举行军民联欢会等活动,并成惯例。

  重阳节  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古时以“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名。过去城镇居民对此节日比较重视:是日早晨,购买重阳糕,全家当早点,卖糕者还要赠给买糕者彩色纸旗,代表药草茱萸,以驱瘟疫。重阳节吃糕,是重阳登高,消灾避难之意,但这种习俗已渐衰。1988年,江苏省人民政府规定是日为“敬老日”。

  十月朝  农历十月初一叫“十月朝”,亦称“寒衣节”。旧时,是日晚上,用纸制寒衣,到祖坟焚烧祭祀。建国后,此举渐少。

  冬至  冬至节,俗称“过大冬”。人们对“过大冬”相当重视,素有“冬大如年”之说。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俗,冬至节也不例外。当地居民有将冬至节分为冬晚和正冬两天来过的,有的以冬晚为主,有的以正冬为主,打酒买菜,合家团聚,从节气上讲,自“冬至”开始,就是“数九”寒天。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称“腊八节”。原为佛教节日,相传是如来佛成道的日子。佛寺常于是日造粥供佛,名“腊八粥”,后演变为一种民间习俗。是日,民家多用各种粮食、果实等凑成八种,混合煮成“腊八粥”食用,已转为庆丰收之意,建国后,此俗虽仍存在,但已逐渐淡化。

  祭灶  农历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流传较广的祭灶节日。传说是送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回报一年“情况”的日子。是日,家家“掸尘”,晚上,烙糖饼、贴“灶礻马”,祭祀灶王爷,说是灶王爷吃了糖饼,上天汇报时,就能隐恶扬善。灶礻马两边对联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虽属迷信,但也保持了“掸尘”大扫除、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除夕  农历腊月三十日(如遇月小则以二十九日称之)为除夕,又名“三十年晚”、“大年三十”,是农历一个年度最后一天。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张贴年画、春联、门吊。中午饭菜丰盛,定要吃不完,象征年年有余。晚上,家家紧闭门户,不外出,不串门。全家人欢聚一堂,吃年夜饭,饮“守岁酒”,烤“元宝火”,赏“压岁钱”,合家守岁,如今,大多收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子夜时分,家家燃放鞭炮,此起彼伏,直到凌晨。

  附:回民传统节日

  至纪  是伊斯兰教创立人穆罕默德诞生纪念日。在伊斯兰教太阴历三月十二日,穆斯林集会诵经、赞圣,讲述穆罕默德事迹,并聚餐,俗称办“圣会”。相传也是穆罕默德逝世日,故中国穆斯林亦称这一天为“圣忌”。

  开斋节  是伊斯兰教重要节日之一。所谓“开斋节”,就是穆斯林们封了一个月的斋以后,庆祝斋功胜利完成的日子。它的月日,按回历规定执行。封斋(把斋)是在一个月内,白天不吃饭、不喝茶,必须在天未亮和晚间星出齐时方可饮食。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意为“献牲”,即宰牲献祭的意思,时间是教历十二月十日。这一天,除宰牲献祭外,还要到清真寺举行“会礼”等节日活动。


2018年1月31日 18:1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