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还你一个真实可信的颍州城隍庙

李援朝

 按语]:目前,在2012年被公布为全省文物保护重点单位的颍州城隍庙修缮扩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阜阳百姓尤其是城区居民,对颍州城隍庙的历史变迁等情况也特别关注。为此,特意撰文记述相关情况。该文有三个特点:一是厘清了颍州城隍庙创建的确切时间和迁建过程;二是弄清了《敕封城隍诰命》的来龙去脉;三是揭示了被人淡忘的阜阳县城隍庙存在的历史。

   阜阳历史悠久,古称胡子国、汝阴、顺昌、颍州等,是一座距今业已跨越2700多年时光的历史文化古城。

  在古代,大凡有城池的地方都要建立城隍庙。“城”即城墙,“隍”即护城河(《说文》:隍,城池也,有水曰池,无水曰隍)。“城”和“隍”都是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军事防卫设施。但在道教思想的影响下,各地城隍由一般的自然神即“水神”,逐渐演变为守护城池及庇佑黎民百姓的攸关大神。那些有功于地方或民众的名宦功臣、民族英雄成为了城隍的化身,即民间和道教所信奉守御城池之神,俗称之为“城隍爷”。

       

                颍州城隍庙的立废过程与形制


  据明成化《中都志》(祠庙·颍州)记载:颍州“城隍庙,至元丙戌(1286)创建,后火于兵。洪武元年(1368)重建,赐诰命,封监察司氏灵祐侯”。此记载明确了三点:一是颍州城隍庙始建于元代至元二十三年(1286),后因战乱所焚毁;二是至明代洪武元年(1368)重建于南城;三是洪武二年(1369)城隍庙仍在南城时即赐诰命封“监察司氏灵祐侯”。这与明代正德《颍州志》记载相契合:“按旧志云:庙在南城,封灵佑侯,有诰命”,“城隍庙,在北城内西南隅,洪武初建,面南”。这段话也很重要,肯定了颍州城隍庙在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颁布《敕封城隍诰命》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于南城了,亦如《中都志》所载“洪武元年(1368)重建”。重建于南城的城隍庙,不可能在第二年就迁建于北城。整个洪武年号使用了三十一年,《诰命》之后的“洪武初年”,应指十年前后,也就是说颍州城隍庙在“洪武十年时”才迁建于北城内的西南隅,而非“洪武二年”(1369)建于北城内西南隅。正德《颍州志》同时也勾勒出了颍州城隍庙建筑的形制和规模。“正殿:在庙基正中。后殿:在正殿后。拜堂:在正殿南。门廊:在拜堂之南。西庑:在正殿前左右。致恭所:在门廊右东西。门楼:在门廊东,面东”的官方记载(正德《颍州志》卷之二•祠祀,第32页)。

  历经后来朝代的修葺增设,颍州城隍庙建筑不断有所拓展。如城隍庙前置有“城隍庙碑”,“仪门壁添画善恶古迹”,大街之口建有“起敬坊”(入清改为“城隍庙坊”)等等,使之成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落。颍州城隍庙属于传统的砖木结构,在历史上应不断有所修缮,但旧志或出土碑记明确记载的修缮纪录仅见6次。如明代正统五年(1440),颍州知州高明“重新经理,开辟基址,正殿、两庑、门廊、垣墉,焕然一新,但缺略者多”;明成化五年(1464),知州李溥“遂修其未备,补其缺略”,并刻碑以记(正德《颍州志》卷之五 文章,第105页)。万历三十二年(1604),凤阳西府(凤阳府派驻颍州捕盗机关)通判郭蒙吉捐资,于寝殿后买民地横六丈、坚三丈。邑绅张鹤鸣、张鹤腾兄弟复购大门旁民地,盖殿三楹,为广生祠(《增修颍州城隍庙碑记》,1996年出土)。清嘉庆七年(1802)颍州城隍庙又进行了一次大的修缮(清嘉庆七年知府樊士鉴撰《重修颍州府城隍庙碑记》,2010年出土于城隍庙旧址)。

  进入民国,在颍州城隍庙在原址进行了扩建和改造。民国三十一年(1942),安徽省第三区督察专员张威遐、党务专员翟纯倡议,利用城隍庙旧址进行改建,建中山纪念堂五楹,东西厢房十八间,牌楼、纪念塔各一座,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三座,附近之池塘桥梁一并重修,并种植花木数百本,纪念堂环境焕然一新,为阜阳城内第一名胜区域(民国《阜阳县志续编》卷二•建置志,第34页)。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专员张威遐、县长廖麟筹款,在城隍庙东偏院修建礼堂三间、东西厢房14间、厨房2间、大门3间,作为“社会服务处”办公场所。城隍庙后院楼房5间、职员宿舍8间,工役室6间,辟为民众教育馆、县图书馆、博物院、陈列所和卫生陈列所等机构。前院为民众教育馆的活动场所。东偏院改为一所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日渐衰微,终无大的修缮活动。庙院中的民众教育、图书馆、博物院、陈列所,合并后改名阜阳人民教育馆。文革间神像被毁,庙宇建筑和房舍先后为展览馆、群艺馆和阜阳市文化馆等单位使用,期间增加、改建筑活动甚大,至使庭荒垣毁、宇圮殿沦。现存建筑有大殿、后楼各1座,共10间。2012年,阜阳城隍庙被列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敕封城隍诰命》的来龙去脉


  《明太祖实录》(卷之三十八)对“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之事,是这样记载的:洪武二年(1369)春正月,皇上朱元璋对中书(中书省,设左右丞相,职掌机要,参与决策,传达圣旨,发布政令)及礼官曰:“明有礼乐,幽有鬼神,若城隍神者历代所祀,宜新封爵。”遂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其在北京(此处北京即开封)开封府者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临濠府为“承天鉴国司民贞佑王”,太平府为“承天鉴国司民延烈王”,和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护王”,滁州为“承天鉴国司民灵佑王”。五府州皆正一品,余在各府州县者,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县为“鉴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

   并命翰林词臣(主管文翰)拟“制文”以颁之。首先,主撰了《京都城隍制》。其次,在《京都城隍制》基础上修改,制定了《开封城隍制》《临濠城隍(制)》《太平城隍(制)》《和州城隍(制)》《滁州城隍(制)》。接着,制定了《各府城隍(制)》《各州城隍(制)》《各县城隍(制)》,确定了爵位和品级。“其始末之词,则皆与《京都城隍(制)》同。但‘鉴于我国’,于各郡则改曰‘鉴于我郡’;‘政’,于各州、县则改曰‘州政’、‘邑政’;而‘享兹明祀’,于郡、州、县则皆改曰‘享兹典祀’云”。

  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各府州县依照相应“制文”即通用公文套改。譬如,陕西商州城隍、山东胶州城隍等均封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太和县城隍封、颍上县城隍等均封为“监察司民城隍显佑伯,秩四品”。颍州城隍依例封为“鉴察司民城隍灵佑侯,秩三品”。明正德《颍州志》(卷之五·文章,第98-99页)中收录的《敕封城隍诰命》,也由此诞生了。诰命不长,照录如下:“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帝王受天明命,行政教于天下,必有生圣之瑞,受命之符,此天示不言之妙,而人见闻所及者也。神司淑慝,为天降祥,亦受天之命,所谓明有礼乐,幽有鬼神,天理人心,其致一也。朕君四方,虽明智弗类;代天理物之道,实轸于衷。思应天命,此神所鉴,而简在帝心者。君道之大,惟在典神,天有举授,承事惟谨。颍州城隍,聪明正直,圣不可知,固有超于高城深池之表者。世之崇于神者则然,神受于天者盖不可知也。兹以临御之初,与天下更始,凡城隍之神,皆新其命,睠此州城,灵祗攸主。宜封曰:监察司民城隍灵祐侯。灵则随感而通,祐则锡善以福。此固神之德,而亦天之命也。于司我民,鉴于州政。享兹典祀,悠久无疆。主者施行。洪武寶二年正月”。

  洪武三年(1370)六月,朝廷又下诏颁布了专门祭祀城隍的典章制度,淡化了城隍爵位品级封号,封称京都城隍为“都城隍”,其他只称某府城隍、某州城隍或某县城隍。阜阳当时始为颍州城隍,后升府后称颍州府城隍。曾几何时,城隍庙遍布天下,史料显示,明代全国各地有城隍庙达1472所,可见明代城隍庙之盛况。

长期以来,坊间所传“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令重修颍州城隍庙,并进行皇封,成为全国唯一受过皇封的城隍庙”,其实是个误解误传。

                 

                 颍州城隍爷的化身是哪位功臣


 明太祖朱元璋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司于我民,鉴于我国(我郡、州政、邑政)”,城隍神与现世行政机构相对应,职位上也高于现世行政长官,并由已经去世的英雄或名臣来担任。由于他们生前善恶分明、廉洁奉公,被视为正义的化身,他们的英灵不仅能保境安民,而且还能起到监督当地官员行为的作用,以期达到对百姓和官吏精神统治之目的。城隍神,亦即民间和道教所信奉的守御城池之神,俗称之为“城隍爷”。

  其实,一座城市的城隍神远不止一位,譬如北京城的城隍爷是南宋忠臣、民族英雄文天祥与明代著名谏臣、因弹劾奸相严嵩而遇害的杨椒山。而颍州的城隍神,通常认为是东汉开国名将、军事家冯异,或有认为是南宋抗金英雄刘锜。冯异(?-公元34年)字公孙,颍川父城人,东汉开国名将,助刘秀建立东汉。刘秀称帝后,封冯异为征西大将军、阳夏侯。冯异卒后谥号“节侯”。

    刘锜(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纪人,骁勇善战,在伐夏抗金的过程中屡立功勋。宋孝宗时,他被追封为吴王,加太子太保,被尊为神。刘锜在顺昌府(今阜阳市)之战中大破金兀术军,保护了顺昌城和百姓的安全,颍州官方在城南隅建刘公祠专祀。但民间认为刘錡曾保护了顺昌城,比远在汉代的冯异更亲切、更贴近阜阳的历史,早已是颍州百姓心目中的城隍神了。

由于刘錡在顺昌之战中叱咤风云、风卷残云的英勇表现,以及在百姓中的英雄形象,在北城东北角的“八蜡庙暨刘猛将军庙”中还被供奉为“灭蝗保穑之神”。南宋景定四年(1263),旱蝗,上敕刘锜为扬威侯天曹猛将之神。敕云“飞蝗入境,渐食嘉禾,赖尔神灵,剪灭无余。”蝗遂殄灭。清雍正二年(1724),令各府、州、县,建刘猛将军庙,岁以春、秋上巳日及腊日祭。

             

                 几乎被人遗忘的阜阳县城隍庙


    进入清代,雍正十三年(1735),颍州升为府,附郭设阜阳县。颍州城隍庙称府城隍庙。“□□年,于庙东盖殿三楹,前为大门,别为县城隍庙”(道光《阜阳县志》卷三·建置志,第77页)。县城隍庙创建年代,原本是清楚无疑的,但不知何因再版时字迹磨灭而不可辨了。庙内曾有两幅楹联:一为“饶你一生机巧,到头时,难免由此间过去;凭他百岁风光,分手处,可曾将哪样带来”。二是“为民捍患御灾,重作一方资保障;此地奉牲献醴,长留万古享馨香。”

   据清安徽巡抚冯熙编纂《皖政辑要》(礼科·卷四十八·祀典一,第450页)记载:“颍州府、阜阳县各城隍神,咸丰间发逆围城,屡著灵应。光绪二十四年(1898),涡阳小丑揭竿起事,自石弓山蔓延阜境,该处士民夜间见有白面长髯、红衣神人率众御贼,官军乘之,遂得及时扑灭。”经奏请朝廷依准,“颍州府城隍庙,同治七年(1868)敕封“显佑”;阜阳县城隍庙,同治七年(1868)敕封“灵感”。  

  阜阳县城隍庙建在府城隍之东,府县城隍相邻,县城隍只有一层院落,三间大殿和厢房等,供奉着城隍爷、城隍奶奶的神像,规模不大,香火不旺。民国十六(1927)年旧历腊月三十日,县城隍爷神像被国民党县党部拆除,城隍庙改为新市场,县城隍庙改建成初级小学,即阜阳县立第四初级小学,岳石安先生担任校长(《安徽文史资料全书·阜阳卷》第793页)。

  由于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颍州府城隍庙占尽了风头,自然就显不出仅占一隅之地的县城隍庙了,只好屈就身价,默默无闻地甘当烘托主角的配角,并渐渐为颍州百姓所淡忘了。建国以后,此处为阜阳地委统战部宿舍,今仅殘存东厢房。

          

                充满商机热闹非凡的城隍出巡



   明代都城隍的诞辰是五月十一,全国各地也多把城隍诞辰集中在五月。由于官府对城隍的重视,祭祀活动也颇为频繁,主要有:每年春秋两季,祭祀风云雷雨神,要请城隍配享;清明节、中元节和十月初一,祭祀厉坛,请城隍主享。五月初一更要向城隍致祭。另外,“月朔望,州、县官继文庙行香,各往参焉”。即于每月的初一和十五也要按时祭祀城隍爷。其祝文曰:“维神,妙用玄机,生育万物,奠我民居,足我民食。某等,钦承上命,沗职兹土,今当仲春、秋,谨具牲醴,用申常祭。尚飨。

  除了常规祭祀外,还有一项非常轰动的“城隍巡城”活动。如同人世间的官员一样,城隍爷也要巡视辖区。但各地城隍出巡视时间有所不同。如明万历四年(1576),朱东光担任颍州按察分司(兵备道)佥事。在此之前,他曾于隆庆二年(1568)任过平阳县县令,其间为当地做了许多好事,包括捐出自己的俸禄资助钱仓镇建城堡,用于抵御倭寇扰乱。因此民众感激,建城隍庙,把朱东光尊为城隍爷。至今钱仓镇每年清明都要举行为期三天的“钱仓清明文化节”,其中一项重要活动就是抬着城隍爷塑像巡城。

   据《阜阳旧城考略》(张卫钧著)记载:光绪年间,阜城各商户捐资,于每年十一月一日举办城隍庙会。庙会时,先盘义会,续帚哥二十余架,抬哥四五架,高脚三四对。次在仙会,次鬼会,次十殿阎罗及面前油锅、锯解各鬼魔之变像,皆由人扮。又次,旗伞銮驾,提炉烧苦香者。最后,即木雕城隍神像,乘八抬之肩舆,由城隍庙转鼓楼南大街,经大隅首往东出东门,走老牛市往北,经顺河街至双柏寺西停,城隍回宫。越一日晚,各故事上再加彩,进北门回城。每次出会,各处来观者,动一二十万人,商贩、旅店均获利甚丰。

   除此之外,每逢传统节日,古颍州城隍庙一带,就有民众集会活动,香客和民众纷纷前往,人声鼎沸,蔚为大观。于每年农历四月十九日,地方官绅、百姓都来到这里庆贺,给城隍爷、城隍奶奶拜寿。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日,城隍爷、城隍奶奶要到大石桥北的“双庙寺”(即双柏寺)住上三天,“双庙寺”是城隍爷的行宫。这一天,庙里的道士们就搭帐篷,抬着城隍爷、城隍奶奶的座像敲锣打鼓、吹笙鸣炮。地方官员、绅士都在后面跟着欢送,那热闹的场面,可以说是倾城而出,如同过春节一样。三天过后,又敲锣打鼓、放炮、张灯结彩,把城隍爷、城隍奶奶接回来。据阜阳市博物馆杨玉彬副馆长介绍,城隍奶奶曾穿过的丝织和彩绣两件蟒袍,先由原博物馆馆长韩志强早年收藏,后移交于市物博物馆收藏。

          

               竣工后的城隍庙将圆人们的城隍梦


    近百年来,阜阳城隍庙受损严重,殿内的神像、壁画,殿前的石狮子、凉亭等被砸坏拆毁。1980年前后,院内的中山门、东厢房等建筑被拆除。2007年暴雨侵袭,院内西厢房也成了危房。现存的建筑共有大殿、寝楼及廊楼等。

   2009年,阜阳市政府将古城隍庙修复工程列入议事日程,2015年,阜阳市发改委对此立项。2015年夏,修复工程设计方案获安徽省文物局批复,并顺利完成招标,但因周边拆迁问题未能及时解决,修复工程未能如期进行。2017年,市政府拨资3700万元用于周边房屋的拆迁,为文物修复保护工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2018年元旦,阜阳城隍庙的大殿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按计划,今年上半年完成城隍庙大殿的修复保护工作,而寝殿的修复有望今年内初步完成。竣工后的阜阳城隍庙会,将会以怎样的容颜展示在人们面前呢?据阜阳市文物局局长、市博物馆馆长刘建生介绍,颍州城隍庙是阜阳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是阜阳历史重要阶段变迁的见证者,人们对它有着割舍不断的情感。阜阳城隍庙基于原址修建,占地总面积约10亩。城隍庙的修复工程将按照总体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逐步恢复原有的历史格局。现今的单体建筑会逐步建成城隍庙古建筑群,主要包括山门、对殿、致巩所、大殿、寝殿、东西廊庑等。这些建筑沿中轴线依次排列,布局合理,大殿建筑飞檐四出攻、雕梁画栋,造型精致,结构紧凑,雄伟壮观。建成后的城隍庙,可称得上是城区内最大的古建筑群落。目前,正按照总体设计方案分步实施,此次维修按照“不改变原状”的文物修复原则,对城隍庙大殿和寝殿进行落架大修,其中大殿投资200万元,寝殿投资120万元。将建筑构架全部或局部落架大修,恢复城隍庙原有的历史原貌。主要包括修复墙体、地砖及望砖、屋面(筒瓦)、木柱、木梁等。对木构建进行原件保护、缺失复制、防白蚁处理、破损屋面拆除等工序处理。预计在2025年全面竣工,届时昔日阜阳的城市文化辉煌再现,将圆阜阳人民一个孜孜以求的城隍梦。


2018年3月18日 08:31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