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陆苗:颍泉赋
皖北平原,名区颍泉。处颍河之滨,拥泉河之畔。两水相融,因水得名,傍水而居,依水而兴。流淌千载不息,恩泽四岸生灵。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天地畅和,沃野桑田。
颍清泉澈,沃土之魂。颍水为淮支流,源于登封嵩山,东入淮河,通江达海。泉水为颍分支,源出郾城邵陵,至阜城而入颍。颍泉依水而居,风物民俗兼备。“其地平舒,其水回曲”,水路咽喉,是谓“郡楼斜依夕阳开,合流汝颍抱城来”。齐鲁汴洛之道,梁宋吴楚之冲。居淮北平原之中,四方辐辏;汇南北文化之萃,物阜民丰。立岸临风远眺,坐听渔舟唱晚。忆往昔,水岸码头竞走千帆;看今朝,新区都邑尽显风流。
先民逐水草居住,挥新石器而劳作。后沿颍河岸边定居,渔猎稼穑繁衍生息。西周分地以封诸侯,康王姬钊封功臣陈满后裔,建胡子国。春秋战国,胡地属楚。秦灭六国,废分封置郡县,建汝阴县。西汉王莽篡权,改汝阴为汝坟。北魏设州,留颍州信州之名;刘秀恢复汉治,复为汝阴。咸淳元年,忽必烈废汝阴,直隶颍州。北宋政和六年,升颍州为顺昌府,清雍正赐阜阳佳名。
颍州西湖,建于北魏,兴盛于唐。欧阳醉翁十赞“西湖好”,宣称“西湖烟水我如家”。东坡太守知颍,著诗《泛颍》兴怀“到官十日来,九日河之湄”。诗句脍炙人口,后人千年传颂。晏殊植柳建亭,宴嘉宾填词阕,咏颍西湖名句,词风和婉明丽,风流蕴藉,佳名远扬。引众文人志士守颍州,招墨客骚人作画吟诗。
昔日,秦晋雄风在彼激荡,南北文化于此融合,历史沉钩,积淀厚重。当年,伍子胥随父兄,屯兵伍明守边防,助百姓兴修水利,造福一方军民;又金戈铁马辅吴王,西破强楚,北威齐晋,南服越人,成为一代霸主。女郎台上,国君嫁女梳妆,千古遗韵流传。会老堂前,白首三翁会聚,泛舟吟诗斗酒。刘锜率军民抗金顺昌大捷,灭兀朮十万铁骑嚣张气焰,创以少胜多防御战,城头高挂“南宋屏藩”。
旧有“欧苏旧治,淮泗名区”称谓。北宋时蔡齐知颍,破仁宗帝之例规,奏准创西湖书院,创州办书院先例。名士晏殊、欧阳修、吕公著、苏轼等重臣文豪,相继知颍,兴利革弊,悉心扶植教育,文风昌盛,人才辈出,留下千古佳句。苏辙、曾巩、陈师道、李先事、刘体仁历代文坛巨匠,曾泛舟颍州西湖赏美景,书千百首讴歌西湖诗篇。近现代魏野畴、李端甫、杜聿德、昌绍先,携本地革命志士,秘密会集阜阳,举震惊全国之“四·九”武装起义,点燃黄淮平原烈火,催生革命热忱高涨。
今日颍泉,人杰地灵,天地物华,文化灿烂。资源丰富,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寒暖相宜,雨量适中。居黄淮海平原,自然风光优美,地貌平坦开阔,河流纵横交错。农业结构调整好,林果资源优势明。闻集草莓,品质优良,果鲜味美。伍明甜柿,果肉甜脆适栽种。周棚皮丝,工序十道,精细加工,金黄透亮,筵席名菜,入口滑爽,油而不腻,味美绝伦,清代贡品,名扬京津。枕头大馍,馍中之王,馍焦金黄,香酥爽口,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干而不燥,松软耐嚼,外表大气,内部实在。宁老庄之名枣,其形珠圆玉润,形似苹果,大如乒乓。古颍西湖遗址,建成生态乐园。珍稀树种,花鸟猛禽,休闲娱乐,生态科普。热带植物,四季枝叶繁茂,瓜果香飘四溢;百年榕遮天蔽日,独树成林;三角梅枝蔓攀缘,叶茂花密。九和塔下,民风淳朴生厚德;望湖亭旁,景色清丽波粼粼。四季游客潮如织,陶醉其中;观美景流连忘返,愉悦身心。
抚今追昔,澎湃激情。颍泉人民,奋发图强;构建和谐社会,扩大改革开放,立足新起点,应对新挑战,推进新发展,实现新跨越。颍河综合治理全面展开,建城北新区拉开新篇章。泉河南北,高楼林立商贸兴旺;泉北新区,一片处女地正梳妆。工业经济,快速发展。新五院、新学校气势非凡,泉水湾、依泉庭院相比邻。基础设施配套,生活环境改善。安置小区聚集,生态环境优美,宜居宜业高档。居商贸核心区,占商贸制高点,商机无限。香港财富广场,引领购物娱乐新天地;阜阳临沂商城,辐射周边商贸新气象。居中央商务区,运筹帷幕商圈;物流提档升级,市场持续繁荣。商贸物流名区地位巩固,生态旅游农业亮点频现。颍淮生态文化旅游区,都市娱乐休闲新乐园。国家农业科技园核心区,引领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建智能终端产业园,引领战略新兴产业。民生工程全面覆盖,社会事业发展稳健,城市化水平提升显。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综合实力稳步攀升。
实力颍泉,开放颍泉,在汗水中实现;美丽颍泉,和谐颍泉,在奉献中绽放。年轻的新颍泉,在晨曦中起航,在阳光下成长。看今朝,七十三万颍泉儿女,发挥勤劳智慧,万众戮力同心,扩大投入,深化改革,城乡统筹,提升产业。谋未来,颍泉党员干部群众,绘“十三五”蓝图,构建小康社会,改善民生,厚积薄发,锐意进取,扬鞭跃马。适应新常态,迎接新挑战,书蝶变华章,创颍泉辉煌!
颖泉区历史沿革
颍泉区是1996年2月阜阳撤地设市时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县级区。位于安徽省西北部、阜阳市中部,东与颍东区、利辛县接壤,北与太和县隔河相望,西与界首市毗邻,南与颍州区交界。总面积643.3平方公里,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现辖4镇、2个办事处、2个园区,128个村(居)委会,人口73万。区内有回族、黎族、满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27个。居沃野千里的淮北平原腹地,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颍泉区处于湿润气候区,土沃水丰,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照充足,年平均温度14.9℃,年平均降雨量760毫米,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农业生产条件优越,为优质农业生态区。区内耕地面积56万亩,盛产小麦、玉米、大豆、红薯、棉花、芝麻、花生等,是全国大型商品粮基地、蔬菜生产基地。生态农业成效显著。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捷。京九、商阜、漯阜、濉阜、阜淮铁路在此交汇,阜六铁路、漯阜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正在加快推进,京九铁路上最大的编组站位于区内,自动化程度为亚洲之冠。公路经纬如网,界阜埠、阜六、合淮阜、阜亳高速和105国道、202省道纵贯全境,4C级的阜阳机场航班直通上海、北京、广州、厦门等各大中城市,乡道村路处处畅通,内河水运纵横交错、通江达海。以铁路、公路、水路、航空互相衔接、互为补充的立体交通体系已经形成五路交汇、八线引入的交通网络。名胜古迹主要有“四·九”起义纪念馆、会老堂、葛大桥、火神庙、国家4A级景区阜阳生态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