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濮山淮水皆春色 多彩息县尽朝晖

河南日报 记者胡巨成通讯员刘宏冰余江李梅

日新月异龙湖园

勤劳致富家门前

主食厨房香千年

多彩古息尽朝晖

    “昔年曾羡任夫子,卜居新息临淮水。怪君便而忘故乡,稻熟鱼肥信清美。”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探望友人来到千年古息(时称新息),留下一首《过新息留示乡人任师中》,极尽羡慕留恋之意。

    时至今日,宋公若在,想来是无论如何也不会离开的。不信,请看:

    龙湖公园内湖水清澈、水草鲜美,12座长桥静卧湖上,长虹卧波,美不胜收;森林公园林木参天、素雅清幽,马援广场、息夫人文化园点缀其中,恢弘大气,平添底蕴;淮水曲折环绕,息坡沃野千里,肥鱼虾蟹、弱麦香稻,食品工业、富民强县,中国主食厨房香飘神州……

    绵延千里的淮河,滋润着这里的肥沃息土;传承千年的历史,孕育着这里的生生不息。四十年砥砺奋进,四十年沧海桑田,改革开放的春风,早已让这座淮畔古城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一组漂亮的数字,记录下息县的飞速发展:2017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08.01亿元,同比增长7.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5.99亿元,同比增长6.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9.01亿元,同比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79元,同比增长8.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733元,同比增长9.4%。

    生态呵护绘美景

    “吃饭捂着碗,睡觉蒙住脸,一年吃掉一块预制板。”这句曾被广为流传的顺口溜,传神地道出了息县濮公山周边村民生活环境恶化的无奈。几十年的粗放无序开采,让这个曾被苏东坡誉为“东南第一峰”濮公山山石裸露,千疮百孔,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深受其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和群众期盼,2012年开始,息县把改善生态环境、美化绿化家园、加快转型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停止矿山开采,启动濮公山周边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打响了濮公山生态环境攻坚战。

    青山倒映,浮光耀金,如今的濮公山地质公园已成为息县人民的后花园。矿区生态逐步恢复,大规模种植冬青、广玉兰等景观树木,区域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山体矿石脉络尽显,与濮山“天池”、水上栈道形成独特的景观。

    返乡创业的村民徐常林说:“家乡天蓝了,水清了,环境美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村民都回来了,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了。”

    山川之美在于天成,景观营造存乎匠心,息县南有淮河、濮公山、桃花岛,东有澺河,西有清水河,中有龙湖和凤湖,按照县里提出的“滨水宜居城市”的目标,依托“一山一岛两湖三水”环绕的地理格局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息县强化规划主导,注重景观营造,在全县描绘了“一条大河润两岸,一山一岛紧相挽,一龙一凤映如意,一张蓝图十二园”的壮美画卷。

    目前,生态息县蓝图成真,城区建成面积已达24.5平方公里,形成了“七纵八横一环”的路网框架,矿山公园、龙湖公园、森林公园,三园竞翠,淮河、澺河、清水河,处处清波,成功创建了“省级卫生县城”“市级园林县城”,所有乡镇被评为市级卫生乡镇。

    这里是一座“以水为魂”的创新之城,水生态与城市、产业、文化深度融合,水系成为承载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公共空间,为城市增添灵秀。引淮供水灌溉工程的积极推进,即将通车的连接濮公山地质公园与城区的淮河大桥,更将把淮河造就为气势恢宏的城市内河,优化塑造出息县跨河发展的全新风貌。科学规划的城东新区水系,将全面贯通澺河、凤湖、如意湖、龙湖、清水河等自然水系,届时泛舟数十里、一日遍游“六园十二桥”,“淮上江南”的独有风情于波光潋滟中华丽绽放。

    产业发展强脊梁

    “以前日子过得紧巴巴,现在每月能挣到1000多元钱!”52岁的项店镇张庄村村民姚明芳上班就在家门口,挣钱看孩子两不耽误,日子是越过越开心。

    在白土店乡魏寨村,河南农业大学毕业生孙国栋在家乡流转土地上百亩,成立了息县图腾种植合作社,搞起了传统中药材息半夏种植,抢救性保护繁育息半夏,每亩地纯收益3000元以上,带动20余户农民和他一起规模种植,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新产业。

    “乡村振兴需要产业支撑,更需要有更多的年轻人回归乡村,做新时代的新型职业农民。”孙国栋信心十足。

    近年来,息县以脱贫攻坚为引领,大抓产业扶贫“命脉工程”,瞄准靶心治穷根,通过积极培育支柱产业、建立产业扶贫基地、发展特色加工等多彩田园形式,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助力脱贫攻坚。引导建成投产“多彩田园”示范工程263个,带动贫困户9968户,实现贫困村全覆盖。仅2018年开展月嫂、家政、特色种养殖等共培训贫困家庭劳动力2194人,引导贫困家庭自主发展产业增收,引导4317名贫困家庭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

    立足于农业大县资源禀赋,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他们明确了“生态主食、膳待国人”的发展理念,大力推动实施“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战略,聚力打造从田间到舌尖的全产业链条。2017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12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2亿元。中国生态主食厨房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53%,息半夏药食产业园、豫道食品红薯粉产业成链、明德果蔬生产线等一批主导产业项目落地生根。产业集聚区建设扩容提质,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18亿元,新增工业用地2000余亩,新建标准化厂房10万平方米,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设施持续提升,在全市率先升级为省一星级产业园区。

    志智双扶提动力

    距息县县城62公里的岗李店乡张大庄村,夜未央,华灯上,偏僻小村庄的文化广场上每晚如城市社区般热闹非常。村民们和着音乐节拍,正在排演《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再唱山歌给党听》等广场舞。

    领舞张勇感叹说道,人居环境变美了,基础设施变好了,小乡村路灯通亮、村组路宽阔平整,自来水通村入户,图书馆、文化广场一应俱全,村里买了音响,建了广场,还组建了广场舞蹈队……“党的好政策给乡村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前俺们是想都不敢想啊!”张勇感慨万千。

    陈棚乡贫困户张士芳通过“巧媳妇”免费技能培训,接触到了流苏编织,学会一门新手艺。项店镇贫困户聋哑姑娘路田,靠自身的努力,在家门口的扶贫工厂上班,每月可获取劳动报酬2000余元,工作之余用一本精美的画册记录自己脱贫生活的过程,激励以勤劳双手摆脱贫困的群众。通过这种志智双扶文化软实力凝聚全社会之力,弘扬正气、鼓舞士气、抵制邪气,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

    近年的脱贫攻坚中,息县坚持文化扶贫与扶心扶志相结合,全县共建成145个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县99个贫困村全部建成)的基础上,2018年又投资2700万元为100个非贫困村再建100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县建起343个农家书屋,投资850万元推动实施农村广播“组组响”,全面唱响党的好声音,巡回放映农村公益电影2000余场,“百姓宣讲直通车”“正能量加油站”开进乡村,建在村头进行宣讲396场次。依托脱贫攻坚技能讲师持续开展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政策、垃圾分类等知识培训专题宣讲244场次。农村垃圾分类减量,提升息县人居环境质量,为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息县紧扣“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一主线,重点抓好民风建设和环境整治,深入推进文明村镇、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系列活动。常态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活动、“感动息县人物”“息县道德模范”“十大杰出青年”“息县最美家庭”评选,在全县范围营造崇德向善、文明和谐新风。

    目前,全县共有118支志愿服务队伍,实名认证注册志愿者人数达81833人,人均时长约25.96小时。全县共创建省级文明村镇1个、市级文明村镇28个、县级文明村镇79个,评选出“文明家庭”16个,各类“道德模范”500余人、“好媳妇”“好婆婆”200余人,通过对这些好人好事的挖掘、评选与宣传,形成了“好人就在身边”的浓厚氛围。

    和谐发展惠民生

    “俺也有了家庭医生,根据俺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提供个性服务,可方便了。”谈起健康扶贫政策落实情况,息县关店乡任围孜村村民王志林赞不绝口。在息县像王志林这样因为健康扶贫带来便利的比比皆是。

    该县创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团队+政策落实服务团队”的“双签约”,切实解决了贫困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不知晓和就医报销难题。除把“五道保障线”全部落实到位外,还建立了“取消贫困人口住院起付线和提高报销比例5个百分点、免费健康签约服务、政府兜底”三项制度,织密了贫困群众的医疗健康保障网络。如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县内、县外就医实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了97.28%、92.1%。2018年以来,累计为困难群众减轻负担1.95亿元,惠及贫困群众5.24万人次。

    他们还通过与华中师范大学联合办学,规划建设占地面积1116亩,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的园林式学校——华中师范大学附属息县高中,第一期工程,从开工建设到开学招生,仅用了150天时间。持续推进城区学校建设和农村薄弱学校改造,教育容量、教学质量大跨步提升。几年时间内,投资资金近19亿元,新建和改扩建中小学316所,在城区实现划片招生,彻底清除了大班额现象。

    通过把教育扶贫补贴对象扩大到贫困家庭非寄宿生、民办幼儿园就读幼儿和县外就读学生,实现教育补贴政策全覆盖。2018年,息县已发放各类教育补贴5.73万人次3029万元。县财政还拿出2.06亿元(不含学校投入资金),为全县317所义务教育学校改造校园校舍、改善校容校貌,为156所义务教育学校购置教育仪器设备,为123所义务教育学校购置图书(99万多册),进一步改善了农村学校办学条件。

    安居才能乐业,在脱贫攻坚决战阶段,该县提出了“危房不住人,住人无危房”的目标,自觉挑起了危改数量大、财政压力大的重担。在2017年危改2442户的基础上,2018年再改11628户。

    完善基础设施,道路连着人心。在2017年建成通村通组道路近1000公里的基础上,2018年又建设通村通组道路708公里,实现“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车、群众一元乘车”。高标准实施农村公路路肩培护3580公里,集中在1120公里无树路肩栽植109万株行道树。同时,按照属地原则,将路肩种植树木作为集体资产移交所在村管理,增值部分作为村级集体收益。实现了农村道路“畅、洁、绿、美、安”。

    回首芳华四十载,不忘初心再出发。如今的息县,正为中原更出彩增添浓墨重彩的辉煌一笔。

 

2018年12月11日 18:3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