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红城美如画 健康新县产业兴
河南日报记者胡巨成通讯员刘宏冰聂建武程一桐
郭家河畔风光秀韩亮摄
乡村样本茅屋冲蒋仑摄
健康产业数羚锐邱谦摄
山水红城美如画韩家东摄
云雾氤氲金兰山 韩家东摄
这是一方红色的土地,这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这是一幅流动的风景,这是一曲奋进的凯歌!
时序更替,映照着老区奋进者昂扬的身姿;改革开放,激荡起新县红土地上滚滚春潮。
犹记改革开放之初,物质匮乏、生活贫困,新县主要经济指标“三不过一”:地区生产总值不到1个亿,财政收入不到100万,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100元,82%的群众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几度风雨几度春秋,四十载进取四十载拼搏,新县干群继承和发扬“28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披荆斩棘战贫困,跃马跨越万重山,在这片浸透烈士鲜血的土地,成功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到“万紫千红”的辉煌崛起:至2017年年底,县域生产总值增长了168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了520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了95倍、137倍。2017年度全省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考核评价综合排序中,新县居第12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县坚持红色引领、绿色发展,建设“山水红城、健康新县”,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今年8月8日,河南省政府正式宣布新县退出国家级贫困县,新县成为大别山革命老区率先脱贫的县区。40年砥砺奋进,新县人民走过了“温饱阶段”,正在加速奔向“全面小康”。
今日之新县,厚植绿水青山,壮大健康产业,扮靓多彩城乡,提升民生福祉,一幅幅绿色发展的动人画卷正在老区大地徐徐展开。
1
生态领航绿映红
沿着连康山自然保护区蜿蜒曲折的登山健身步道拾级而上,道旁山幽林茂,清泉长流,奇松怪石,相伴成趣,白鹳、白冠长尾雉等珍禽在林间不时掠过,林幽鸟鸣,山青水碧,分外迷人。
“我在这里干了30多年,见证了国营林场变成自然保护区,伐木工变成护林员,这里也从靠林养人变成了靠生态吃饭。”谈及40年历史变迁,新县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局长黄远超感触良多。
“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连康山自然保护区的变迁就是新县践行生态优先战略的一个缩影。
永久性的商业禁采、禁伐,涵养天然林、公益林,全面实施“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对2056棵古树名木挂牌保护,将99.1万亩公益林纳入森林保险,以严苛保护还自然生态以宁静、和谐、美丽。
持续推进连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金兰山国家森林公园、香山湖国家水利风景区、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郭家河省级湿地公园、长洲河省级湿地公园和大别山省级地质公园“一区六园”建设,实施“美化大别·绿满山河”国土绿化行动,全域打造城乡绿道、景观通道、生态廊道,让城乡看不完的美景、享不尽的绿色。
“视山如父、视水如母、视林如子”的生态保护理念落到实处,生态优先战略呵护着诱人“蓝”、蓬勃“绿”,青山绿水、蓝天红城成为美丽中国的“颜值担当”:这里全年空气优良天数350天以上,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2.2万个,森林覆盖率76.7%,植被覆盖率95%,主要河流水质达到国家二类标准,是全省水源、大气、土壤和生态环境全优县区,国家生态县、国家级生态保护和建设示范区、中国天然氧吧、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一张张烫金名片成为生态新县的最美注脚。
“我们因波澜壮阔的大别山革命老区知道了红城新县,却因这里动人心魄的四季常青而记住了红城绿映的新县。”专程从东北吉林赶到新县郭家河乡湿地公园拍摄蜂鸟的摄影爱好者程先生如是说。
2
城乡竞放幸福花
暮色四合、华灯初上,漫步城区滨河健康步道,赏小潢河波光粼粼,品休闲公园典雅景致,这是新县城区群众晚饭后的生活常态。“不出城廓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成为红城新县宜居环境的真实写照。
从脏乱臭到美如画,从杂草丛生到碧水荡漾,穿城而过的小潢河见证了城区的美丽蝶恋。上世纪80年代,新县县城总面积不到3平方公里,人口不足3万人,“一个灯泡照全城,一个喇叭响全城,一支纸烟转全城”的嘲讽,形象描绘了这个豫南山城的狭小与落后。
改革开放以来,新县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管理,改造老城开发新区,城区面积扩大到17.5平方公里。看今日红城新貌,潢河路、京九路、望城路……路路通南北,高架桥、铁索桥、彩虹桥……桥桥贯东西,桂花园、爱心园、心弦园……园园皆春色,四道橡胶坝蓄水成湖,十数里的滨河景观带步步有景致、四季吐芬芳。曾经狭小落后的小县城,已然成为红绿相宜的宜居魅力之城。
城有城的“变迁”,村有村的“悸动”。伴随着美丽乡村生态新县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五年行动计划及“双十双百”工程不断推进,丁李湾、田铺大湾、莲花村、杨高山村……一大批乡风浓郁、生态良好的古色村落,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被擦亮扮靓。至今,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覆盖率达到100%,建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达标村128个,其中示范村61个,30个村被评为省级生态村,60个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村,17个乡镇全部创建成为国家级生态乡镇、省级以上卫生乡镇。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同步提升。仅近几年,就整合涉农建设性资金12.8亿元,修路、架桥、建广场……农村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得到了显著提升。伴随着“六小工程”“厕所革命”逐步深入,225座A级旅游公厕覆盖全县乡村。徜徉其中,步步青山隐隐、溪流潺潺,处处鸟语花香、鱼翔浅底的乡村景象。
城乡“外在”形象的改善,激发了群众对“内在”精神的追求。在千斤乡杨高山村,水泥路修到了家门口,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2018年10月在这里举办的全国登山步道联赛,更让“中原银杏第一村”彻底火了起来,载着武汉、合肥、郑州等地,远途而来看银杏黄叶的旅游大巴一辆接着一辆,伴着游客们“长枪短炮”的快门声响,微信朋友圈转发的一张张美图美景,架起了偏远山村通往精彩世界的桥梁。
从拥堵不堪的城镇街道,到井然有序的公共交通,从城区服务群众的“红城驿站”,到每个乡村都兴办的“幸福驿站”,从大操大办的婚丧嫁娶,到文明简约的乡风民俗……新县经历了“血肉”到“灵魂”的变迁。
全国文明县城“三连冠”、国家卫生县城“四连冠”、国家园林县城“三连冠”、全国双拥模范县“两连冠”、全国外派劳务基地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中国最佳森林康养目的地……10多项国家级荣誉彰显着山水红城的独特魅力。
3
健康产业富万家
1988年,依靠着25.8万元扶贫贷款,河南省信阳羚羊山制药厂宣告成立,沐浴改革开放春风,这家山区小厂乘风破浪、奋勇前行。30年后,资产近40亿元、年创利税逾6亿元的河南羚锐集团有限公司巍然屹立在老区大地。
一部羚锐成长史就是一段浓缩的老区奋斗史,折射出新县大健康产业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奋斗历程。走进新县产业聚集区,没有想象中的烟尘密布、污水横流,绿色、环保、健康在这里得到了最直接的体现。羚锐百亿膏剂、毅辉智能制造、骏诚科技、丰食源食品、新之栗生物科技……102家高新技术型、环保智能型、龙头带动型企业,完美演绎着新县大健康产业格局。医药制造、农副产品加工、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健康健身、休闲养生“四个一百亿”产业集群初具规模。
即使是在十月深秋,我们依然能够感受到大健康产业给老区带来的勃勃生机。10月28日,新集镇冲田洼村油茶文化园万亩茶花如约绽放,如霜似雪、漫山飘香,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健康产业助力大别山老区乡村振兴研讨会暨第二届大别山山茶花节的嘉宾惊叹连连。在绿达山茶油等龙头公司带动下,健康养生的山茶油正走出大山、迈出国门,全县26.8万亩油茶林成了老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在泗店乡余河村300亩仿野生铁皮石斛种植园内,55岁的村民方建荣,正熟练地将刚刚采摘的石斛鲜条加工成枫斗,这些刚刚加工完成的“人间仙草”,将很快以每公斤超过4000元的价格,销往全国各地。而在四公里外的计河村绿康源生态园,来自武汉、合肥等地的游客,正兴高采烈地采冬桃、品美食、赏枫叶、觅秋韵,感受不一样的豫南风情。
“旅游+”引导文化旅游、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休闲养生、体育健身,多业态融合发展,则是新县健康产业发展的又一亮点。打造“一城三线”精品旅游线路,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古色乡村,吸引着如潮游客;建设大别山露营公园,启动裸心季节生态旅游度假区项目,旅游新业态在老区落地生根;建设300公里大别山国家登山健身步道,举办十余项国际、国内重大赛事,“旅游+体育”引领健康生活新风尚;举办大别山旅游文化节,开启“赏花济”模式,赏花经济催开乡村幸福花朵……2017年,新县接待游客468.9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25亿元,旅游及相关产业带动32个村3200余户11000余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
4
惠民春潮暖人心
改革开放的滚滚春潮,总会在发展历程中留下特殊的印记,对于新县而言,涉外劳务、整体脱贫,无疑是最为清晰的两大惠民印记。
1984年,蹒跚起步的新县劳务输出为老区群众开启了一扇脱贫致富的大门。一批又一批务实肯干的年轻人远赴国外,打洋工、挣洋钱,用辛勤的汗水织就致富梦,成为老区第一批乘着改革开放东风富起来的先行者。涉外劳务成为那个时代群众梦寐以求致富门路。时至今日,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数稳定在8000人以上,年创外汇1亿多美元。
30余年砥砺奋进,勤劳质朴的老区群众,趟出了一条“职业培训+国外就业+回国创业”的致富新路子。越来越多的国外“掘金者”怀揣梦想返乡创业,从“汗水”致富到技能致富,由劳动者变为创业者。结合脱贫攻坚,189个“多彩田园·创业工程”产业示范基地遍布城乡,“十分钟就业圈”在新县变成现实,群众实现了家门口就业。2017年,新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056元,收入的增加给每个家庭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汽车、高端电子设备飞入寻常百姓家,新县人均消费水平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丰富的物质生活,充实的精神享受,不断深刻改变着新县的容颜,也催促着老区群众追求幸福的奋进“脚步”。极具现代科技的电影院拔地而起,藏书数十万册的图书馆灯火通明,占地上百亩的健身体育馆人潮汹涌,遍布城乡的群众文化广场、健身设施数不胜数……安全感、幸福感、获得感在改革变化中沉淀,在大别山革命老区40年峥嵘岁月里积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