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在淮河博物馆遇到潘季驯

 今日淮滨  袁正建

    戊戌盛夏,随“河南省杂文名家走读淮滨”采风团来到中国淮河博物馆,遇到“熟人”潘季驯,感到十分亲切。因为此前已经通过多种版本的史书,知道他为治理黄河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此次不期而遇,又增加了对他老人家的进一步了解,知道他为治理淮河也付出过艰辛的劳动。
    中国淮河博物馆位于淮滨县城东湖风景区内的东山岛上,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计美观大方,典雅庄重。整个博物馆由主体楼、碑林、三贤阁、过岛路桥和具有春秋战国时期风格的图腾柱等附属建筑组成。在16个专题展厅里,用丰富翔实的文物资料全面展示了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再现了淮河流域的历史发展进程,记录了淮河两岸人民千百年来战天斗水、不屈不挠的英勇壮举,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取得的巨大治淮成果。在一楼大厅里,有毛泽东主席“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题词手迹,旁边的“治淮人物”栏里,赫然挂着头戴乌纱帽、身穿大红官袍的潘季驯画像,还有他的生平事迹介绍。
    潘季驯 (1521年5月-1595年5月),字时良,号印川。湖州府乌程县(今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人。明朝治理黄河的水利专家。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开始,到万历年间止,他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曾四次主持治理黄河、淮河和运河,前后持续27年。在长期的治河实践中,他吸取前人成果,全面总结了中国历史上治河实践中的丰富经验,发明了“束水冲沙法”,深刻地影响了后代的“治黄、治淮”实践,为中国古代的治河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淮河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四渎”之一(“四渎”者,长江、黄河、淮河、济水之合称也。),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流经河南、湖北、安徽、江苏4省入海。历史上,淮河曾经有独立的入海系统,但由于黄河曾多次夺淮入海,尤其是南宋时期金人“决黄河以利南行”,不仅严重破坏了淮河水系,而且也使淮河失去了独立入海河道,变成一条灾难之河。
    据史料记载,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夏,黄河在崔镇(今江苏省泗阳县西北)决口,清口被淤,高堰被冲,淮水南徙。明代黄、淮、运三河通过洪泽湖交织在一起,黄河决口事关漕运线的安危,因此决口引起朝臣的纷纷议论。当时独揽朝权的张居正主持召开了一次讨论治河策略的会议,河漕尚书吴桂芳和河都御史傅希挚二人各持己见,争辩不休。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潘季驯取代吴桂芳为河漕尚书,开始统筹治理淮河与黄河,疏浚运河航运。 在当时的治水理念中,“分流派”一直占据主流。他们认为 “河分则势弱”,可以避免水灾。但是潘季驯却不随波逐流,他的治水理念为“束水攻沙”。这种理念是他从治理黄河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潘季驯认为,河沙主要来自上游,总靠人力疏浚明显不切实际,只有利用水力才能解决。为了达到“束水攻沙”的效果与防洪的目的,他非常强调堤防的修建,在黄河下游的许多河段都修筑了双重河堤。在治理淮河的过程中,他也贯彻了这种思想,以修筑堤防为主。潘季驯认为:“是淮病而黄病,黄病而漕亦病,相因之势也。”想把泛滥的黄河水顺利地导入大海,需要借助淮河的清水之力来冲沙。在他的主持下,万历六年,筑高堰堤,起武家墩,经大小涧、阜陵湖、周桥、翟坝,长80里,积蓄淮河水之力。又堵塞了淮水北岸的王简、张福两个汇入黄河的水口,以防止黄河水倒灌入淮。这样,淮河水蓄势之下,流向清口,并黄河入海。潘季驯曾言:“黄、淮合流东注,甚迅驰。”可见这种方法取得了成效。
    从黄河故道,到淮河之滨,虽不足300公里,但是,我对于淮河文化却知之甚少。此次来到滨淮福地,来到中国淮河博物馆,才知道淮河文化的博大精深,才知道淮河文化与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地域文化的水乳交融之关系。走马淮滨大地,来到镇淮塔下、淮河文化园里,我深深地为淮滨县弘扬淮河文化的宏伟蓝图而震撼;伫立在饮马港港口,目睹滚滚东流的淮河之水,看到两岸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成就,我为这座“淮上江南、梦里水乡”的宜居宜游而欣喜;漫步淮滨县产业集聚区,面对应接不暇、充满活力的企业,我又为淮滨蓬勃发展的实体经济和脱贫攻坚步伐而鼓舞。

    淮滨是紧紧系在淮河上的一枚纽扣,更是淮河文化长廊里一颗闪闪发光的明珠!

2018年12月14日 10:47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