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古代诗人笔下的蚌埠,竟是如此文艺!
来源 : 蚌埠旅游新媒体中心
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水运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经淮河水路往返的旅行者中,自然不泛有名的文人墨客。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些古代诗人笔下的淮水风光~
千里淮河横贯中原,自古南来北往之人,往往要经过其中下游一段。唐宋时期由长安、洛阳去扬州,多经涂山涡口;明清时期的官道则数经蚌埠集、长淮卫、临淮关。
因此,西起怀远县、东到临淮关这不足八十里的一段河道,竟有上洪、下洪、涡口、齐家渡等十多处渡口。在诗人们的笔下,淮水两岸究竟是什么模样呢?
曹丕 《浮淮赋》
建安十四年,曹操军队自谯东征,曹丕随军自亳县沿涡河顺流而下,由涡口入淮,泊于涂山脚下。曹丕见淮水惊涛拍岸,观王师风帆如云,其势显赫,于是作《浮淮赋》曰:
溯淮水而南迈兮,泛洪涛之湟波。仰嵓(yán,同"岩")冈之崇阻兮,经东山之曲阿。浮飞舟之万艘兮,建干将之铦戈。扬云旗之缤纷兮,聆榜人之讙哗。乃撞金钟,爰伐雷鼓。白旄冲天,黄钺扈扈。武将奋发,骁骑赫怒。于是惊风泛,涌波骇,众帆张,群棹起。争先逐进,莫适相待。
白居易 《渡淮》
一个春天的傍晚,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在渡淮时,近闻棹声、春浪,远望帆影、孤烟,遐思清流映照月光的美景,不禁诗兴勃发,遂作《渡淮》一首。
淮水东南阔,无风渡亦难。
孤烟生乍直,远树望多圆。
春浪棹声急,夕阳帆影残。
清流宜映月,今夜重吟看。
马戴 《夕次淮口》
唐代诗人马戴描述淮河风光的这首诗,将水上的清风、落帆的渔舟、夕阳下归巢的群鸟与月下的田间小路一起收入文字之中,使人读之身临其境。
天涯秋光尽,木末群鸟还。
夜久游子息,月明岐路闲。
风生淮水上,帆落楚云间。
此意竟谁见,行行非故关。
梅尧臣 《过涂荆二山遇暗石》、《涡口》
到了宋代,游淮吟水的诗人更是不胜枚举。尚书都官员外郎梅尧臣某次沿淮而下,来到淮河荆山口时,看到荆涂夹峙、水急浪高、暗礁嶙嶙、滩涩难渡,写下了《过涂荆二山遇暗石》。
淮流两山间,势来秋涨急。
聚石如伏兵,敛敛波下立。
轻舟不可防,而况昧年习。
暗值柂已毁,後者戒前及。
同发去渐遥,更愁寒滩涩。
直到玉兔东升,梅尧臣乘坐的舟船来到沙浅鱼跃、清澈见底的涡河口,但他仍心有余悸,于是又作《涡口》一诗感叹。
秋水见滩底,浅沙交浪痕。
白鱼跳处急,宿雁下时昏。
带月入涡尾,落帆防石根。
清淮行未尽,明日又前村。
欧阳修 《涡河龙潭》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曾经到过怀远城北的老鼋圹,留下《涡河龙潭》这首七言绝句,称赞潭中的老鼋及产珠的老蚌为神物。诗曰:
碧潭风定影涵虚,神物中藏岸一枯。
一夜四郊春雨足,却来闲卧养明珠。
杨万里《初入淮河四绝句》
南宋诗人杨万里对当时朝廷和而不战,造成宋金隔淮而治的局面深为不满,但又无可奈何,于是写下《初入淮河四绝句》,借所见的淮河景色抒发自身感慨。
其一
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
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
其二
两岸舟船各背驰,波浪交涉亦难为。
只余鸥鹭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
徐积 《淮之水》
徐积,字仲车,是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友人。苏轼评价其诗文“怪而放”,其人“终日面壁坐,不与人接,而四方事无不周知其详”,可以说是位怪才了。他的《淮之水》质朴、清透,读来令人难忘。
淮之水,淮之水。春风吹,春风洗。青于蓝,绿染指。鱼不来,鸥不起。潋潋滟滟天尽头,只见孤帆不见舟。残阳欲落未落处,尽是人间今古愁。今古愁,可奈何!莫使骚人闻棹歌。我曹尽是浩歌客,笑声酒面春风和。
苏轼 《淮上早发》
苏轼一生在宦海沉浮,几遭贬谪,路上历经种种坎坷,淮河见证了他旅途的辛苦。然而他不怨不悲,反而感叹此生该当奔走于江湖,表现出豁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澹月倾云晓角哀,小风吹水碧鳞开。
此生定向江湖老,默数淮中十往来。
(《蚌埠掌故》丁玉群)
淮河为诗人们留下了颇为深刻的印象,诗人们则为淮河留下了琅琅上口的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