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淮河文化滋润中华文明

 作者:海上冰花

  淮河,是我国一条古老而又独具地域特色的河流,与我国长江、黄河、济水齐名于世,并称“四渎”。古淮河古称淮水,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古代被誉为“四渎”之尊。它发源于桐柏山,桐柏山是神话中盘古开天劈地的地方。这里,太白顶雄居山巅,云台山毗邻峰侧;淮源山溪容纳百川奔腾而下,“万顷白云蒸绿壁,一声黄鹤唳青霄”。淮河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在三江汇入长江,全长1000多公里。明朝人谢肇淛的《五杂俎·地部》曰:“淮者,汇也。四渎之尊,淮居其一焉。淮之视江、河、汉,大小悬绝,而与之并列者,以其界南北而别江、河也。”《晏子春秋》载:“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淮河居于黄河、长江之中,其自然和文化地理的分界线作用早已被我们的祖先所认知。古代文明依河流而兴,并沿河流而扩散。淮河流域特殊的大地构造、地理环境等方面的优越地位,促使其在中国南北文化的碰撞、交流、融合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淮河,自然也就成为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成为中国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

    淮河流域是苏、鲁、豫、皖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它以深厚的文化底蕴,悲壮的历史沉积将我们带入了博大的淮河文化空间……战国时期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载:“导淮自桐柏,东会于泗沂,东入于海”。《禹贡》云:“导淮自桐柏,东会泗、沂,东入于海”,对淮河作了更为详细的记载。古代的淮河在江苏盱眙以下,与来自北部的沂、泗水会合,经淮阴、涟水到云梯关外入海,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道。而当时淮河最大的支流泗水向北一直延伸到今天的山东中部,孔子、孟子的故乡,即曲阜、邹城一带,在那时也属于淮河支流的泗水流域。

    淮河流域有着悠久的文明和丰富的文化遗存,从漫长的文化史分析,淮河文化源于长江流域的楚文化,兴盛于淮河流域的宋、明文化,并与中原文化汇合,才使中国进入炎黄同尊、龙凤呈样的时代。相传“盘古开天地,血为淮渎”。早在旧石器时代,淮河流域就是人类生息繁衍的肥沃之乡。南召猿人、沂源猿人、和县猿人就生活在这一流域。 淮河流域人民为中国古代史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文明形成时期的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的儿子启,而大禹治水活动的主要区域就在淮河。夏王朝就在颍河上游的登封建都,这里留下了很多与大禹有关的故事,诸如“大禹锁蛟”、“娶涂山氏女”、“涂山之会”等。这标志着中华民族文明史的开端。灭亡夏朝的商族也兴起于淮河流域,商汤灭夏前,其都城在南亳,即今天商丘县南的谷熟集。周朝建立,虽然政治经济中心转移到了秦岭以北的关中,但是淮河流域的部族集团仍然是周王朝不可忽略的政治力量。

      夏商王朝的兴起,创造出代表世界东方的灿烂文化,堪与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的古文明相媲美,被称为世界4大文明之源。春秋时期楚文化不断渗透,吴越文化也不断西拓,从而使得淮河流域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又由于北方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在这一区域内交汇、纠结、融合,所以这一时期的淮河流域文化也相当发达。位于淮河中游的盱眙县下草湾遗址;位于淮河下游的苏北连云港桃花涧遗址和淮安青莲岗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淮河流域人类活动更为活跃,现已发现散落在淮河流域各地的仰韶、龙山、青莲岗、大汶口文化遗址100多处。其中19771978年在河南新郑县发掘的裴李岗遗址,从出土的文物证明,淮河流域在数千年以前已经有了农业和畜牧业。陶器的广泛使用和图形文字的出现,说明淮河流域的人类当时已经脱离了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古老淮河很早以前就已成为淮河流域人们赖以生存的水源。  

    我国著名五岳之一蒿山,也是淮河流域颍河(淮河最大的支流)的发源地。因嵩山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从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到圣迹遍天下的清乾隆皇帝,无不把登嵩山、览峻极作为其炫耀文治武功的一项壮举。北魏孝明帝时建筑的嵩岳寺塔,是我国最高的砖塔;少林寺成为我国佛教禅宗的发祥地。

我国的孔孟儒家学说,墨家学派,韩非、李斯的法家学派,都是在淮河流域创立的。管子、老子、孔子、孟子、庄子、墨子等中国古代大思想家都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

 自秦汉以降,淮河流域的发展更是进入到一个崭新的时期,刘邦、曹操父子、朱元璋等不仅建立了王朝,而且还构建出以他们为中心的政治集团、文化集团、社会集团,这些集团自然会影响当朝,传播后世。由于他们的家都在淮河岸边,所以淮河两岸就遗留下非常丰富的关于他们的故事和传说。

 淮河地处中原,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特别自邗沟、鸿沟、汴渠和京杭运河的先后开凿,这里成为经济命脉地带。元末,一代帝王朱元璋出生凤阳,从戎于凤阳。朱元璋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年年杀气未曾收,淮南淮北草木秋”,这就足以想象出淮河流域频繁发生的战争及其给人民加重的负担。人祸加上天灾的袭击,导致著名的农民起义,秦末大泽乡起义,西汉赤眉起义,唐末黄巢起义,北宋梁山起义,元末红巾起义,清末捻军起义。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农民起义大多发起于淮河流域。
  不仅如此,许多古代重大的战役都是在淮河大地上进行的:著名的齐鲁长勺之战,宋楚的泓水之战,朱明的靖难之战……魏晋以后,每当祖国南北分裂,淮河就成为双方对峙的鸿沟,盱眙临淮的宝积山“岁币库”,即是宋金划淮为界,纳币敬贡的最好例证。著名诗人杨万里“两岸舟船各背弛,波浪交涉亦难为”的诗句,真实地反映了以淮河为界双方分裂的历史局面。
淮河流域的劳动人民不但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化,同时又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刘少奇、陈毅、张云逸、彭雪峰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淮河两岸,运筹于洪泽湖畔,为拯救民族危亡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解放战争中,淮河流域的广大人民群众踊跃参军、积极支前,从
中原突围孟良崮战役苏中七战七捷到震惊世界的淮海战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贡献。

 世世代代与淮水结下不解之缘的盐城、阜宁、淮阴、淮安,地处淮河与洪泽湖的交汇口,这里地理优越、交通便捷,向有九省通衢南船北马交汇之所之称,在中国漕运和交通史上被视为襟喉要地,明清两朝漕运总督署和负责河防要务的河道总督署曾设在这里,淮阴侯韩信、大文学家吴承恩的故里也在这里,曾有襟吴带楚客多游,壮丽东南第一州之美誉;特别是在这片神奇土地上,沉陷于淮河水下已达320余年的古泗州城,堪称中国庞贝。气势恢宏的洪泽湖大堤绵延百里,成为闻名华夏的水上长城,从而使这片人文荟萃的热土成为一颗熠熠生辉的淮上明珠

 可以说淮河是一条历史之河,淮河更是一条文化之河。研究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对于总结历史经验,继承流域文化遗产,丰富当下精神文明的内涵,从而为淮河流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2020年7月3日 11:35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