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5565553317

寻访淮河源——淮河《西游记》文化透视

作者:刘一红

随着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发布,“淮河生态经济带”经多年的呼吁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今年3月份,淮安市政协“淮河生态经济带”考察组到淮河沿线各地考察,桐柏山作为千里淮河的发源地,是我们向往而必去之地。谁知一去却有惊人的见闻……

传说 “禹王锁蛟井”及水怪“巫支祁”

桐柏县作为淮河发源地一个重要景点就是淮源庙,也称“淮祠”、“淮渎庙”。淮源庙始建于东汉,为纪念大禹治水而建,先后曾有两次迁址,是历朝历代皇帝派使遣员来此祈求淮河两岸黎民百姓平安的祭淮之处。现淮源庙是2003年由国家淮委出资在原禹王庙、淮渎庙旧址重建的。

庙内有禹王殿、淮井亭、淮源文化陈列馆等20多处景观,包含瑰丽多彩的建筑雕饰艺术、书画金石艺术、中国礼祭文化、历史治淮文化、淮源民俗文化,是淮河源头的标志性建筑。

淮河源头的两种说法:一是淮河之水天上来。指水帘洞景区,一条通天河流自悬崖绝壁之处流出,经年不断,水清甘冽,为淮河源头。二是源于淮井。《桐柏县志》载:“淮,始于大复,潜流地中,见于阳口”。据《辞源》(1925年版)载,“淮井:淮河之源,自胎簪山(桐柏山太白顶)伏流数十里涌出三泉,因浚为井,名曰淮井”,即淮源庙内的“三井”;其水又源于桐柏山巅太白顶上的两口井,即云台禅寺山门左右两侧的“大淮井”、“小淮井”,合称“淮源五井”。

淮源庙内的“三井”,东为六角井、西为圆井、中为方井。在方井之上建有六角亭,名曰“淮井亭”,也称“淮源亭”,史称此亭最早建于东汉,屡有修葺;亭下方井,条石砌成,井底三泉涌出,为淮源之水,相传此井放鱼可游入大海。不知何时起,这口方井又得名“禹王锁蛟井”, 相传为大禹导淮时锁水妖巫支祁于井中。

同样是在河南,许昌的禹州,1980年也建了一座“禹王锁蛟井”。

淮河水怪巫支祁到底被大禹镇压于何处?最早的记述是在洪泽老子山之龟山脚下。最早的例证就是唐代李公佐传奇小说《古岳渎经》中的水怪故事,见《古岳渎经》第八卷:巫支祁“形若猿猴,缩鼻高额,青躯白首,金目雪牙,颈伸百尺,力逾九象”,“庚辰以戟逐去,颈锁大索,鼻穿金铃,徙淮阴之龟山之足下……”

龟山足下还有一个百牛潭锁怪的故事,见《太平广记》的《戎幕闲谈》,也是明确交代淮河水怪“巫支祁”被大禹锁在“淮阴之龟山之足下”。龟山地处淮河下游,正是洪水泛滥、“巫支祁”兴风作浪之处,大禹怎么可能会在淮河的发源地桐柏山擒之而锁于“淮井“呢?

“自幼喜爱神话故事”的吴承恩,自然会从“巫支祁”的传说中塑造出孙悟空的形象来,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考证,“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

自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借打造旅游拉动经济发展”之势愈演愈烈,“抢名人争故里”不可遏制,仅从《西游记》文化来说,“吴承恩之争”、“水帘洞之争”、“花果山之争”、“巫支祁之争”甚嚣尘上,使得原本就有定论的“历史文化”模糊起来、混乱起来,这种在利益驱动下的“旅游文化乱象”,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和深思,期待尽快得到规范和整顿。

争论 “新野县令”及“两个吴承恩”

桐柏山景区浓厚的《西游记》文化元素,充斥在水帘寺、水帘洞、通天河、吴承恩草堂之中,更让人惊讶的是导游还介绍,吴承恩曾经做过南阳新野县令,并以桐柏山为背景写作了《西游记》;而后提升山西潞安通判,官阶该是从六品。

新野是桐柏邻县,在桐柏之西。新野县有关网站介绍,据清康熙五十一年《新野县志》和乾隆十九年《新野县志》记载:吴承恩,贡士,安徽桐城人,嘉靖三十五年任新野知县。《新野县志·名宦卷》中称其“赋性明敏,清慎自持,革吏弊,禁游民,修理学校,表扬贞节,刑清政举,吏畏民怀……”

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胡光舟《吴承恩与西游记》一书,对吴承恩的生平作了一些史料的佐证和补充,这些史料不仅证明新野知县吴承恩和《西游记》作者是同一人,而且对吴承恩在新野的任职时间也作了认定。引《新野县志》卷四“名宦志”称,吴承恩“尤洞悉水利原委,兴修陂堰,民被其泽,以荐升潞安通判。去之日,民塞道垂其送之。”嘉靖四十七年(1564年)左右又作了长兴县丞,时间不长,即在隆庆初年卸任。

这就有了“两个吴承恩”之说:一个是上文说的安徽“铜城吴承恩”,当过新野县令;另一个就是众所周知的“淮安吴承恩”。说他是“众所周知”,主要是民国鲁迅、胡适等人据明朝天启年间《淮安府志》上所载,又据前人所论,考定“淮安吴承恩”是小说《西游记》的作者。1979年版、1989年版《辞海》都以此作为定论。据与吴承恩同时代吴国荣1589年所撰《射阳先生存稿跋》记载,吴承恩因“不偕于长官,是以有荆府纪善之补”,离开长兴赴任湖北荆王府“纪善”。

从实际考古发掘来看,“淮安吴承恩”墓位于淮安城东南的马甸乡二堡村。1974年12月,吴承恩及其父吴锐之墓同时被盗,当时调查人员见到《先府宾墓志铭》。《先府宾墓志铭》云:“先世涟水人,然不知何时徙山阳。遭家穷孤,失谱牒,故三世以上莫能详也。曾祖讳鼎;祖讳铭,余姚训导;皇考讳贞,仁和教谕。” 

这里所说的曾祖、祖、皇考,均是以吴承恩的父亲吴锐的身份来说的。所谓“三世以上”,就是指的这三世,并不包括吴承恩父子,若连他们父子计算,当为五世。这五世吴承恩是清楚的,从他父亲的曾祖吴鼎向上便“莫能详也”。谁又能比吴承恩父亲更清楚自己除涟水之外的祖籍呢?

1981年8月,淮安市人民政府组织专人寻访吴承恩墓地,在马甸乡找到了吴承恩棺材前挡板,上刻有吴承恩的官衔“荆府纪善”。长兴县丞、荆府纪善八品官衔而已,而“潞安通判”该是六品,在尤为注重官阶等级的古代,谁又会在“盖棺定论”之时避“显赫”而就“低微”呢?写就《西游记》的“两个吴承恩”之真伪,该是不言自明了。

存疑 桐柏山“水帘寺”及“射阳居士”

桐柏山水帘洞在河南省桐柏县城西五公里处,是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著名景点之一。水帘寺依山而建,寺内大雄宝殿、毗庐殿、玉佛楼、天王殿应有尽有。导游介绍水帘寺“是闻名海内外的中原佛教圣地,宋代元祐年间曾修葺过此寺,1983年桐柏县政府重修兴建”。寺内墙角有碑一块,为《修建桐柏山水帘寺碑记》,其内容竟与上述大相径庭。

《碑记》文字明确说明三点:一、水帘洞原有的是老君堂,唐宋明清直到1949年仍是道教场所;二、1950年才开始有僧人尼姑到此,表明了道转佛的时间;三、1983年桐柏县修复的是“水帘旧址”,才开始明确为佛教活动场所,所建的寺庙由县委政府正式题名为“水帘寺”。也就是说,水帘寺作为佛教寺庙距今不过三十四年而已。

《碑记》文末清晰刻有“桐柏县水帘寺住持沙门释印恭撰”、“一九九三年九月吉日立”,而印恭法师是现任水帘寺方丈妙侠法师的师傅。这篇《碑记》即是印恭法师圆寂前不久写就的,清楚明白地交代了水帘寺的来历及其演变,以避免后人混淆视听,其真实性是不容置疑的。

围绕水帘寺、水帘洞把桐柏山打造成《西游记》文化景区应该是1983年之后的事了,而中央电视台早从1982年起已经开始拍摄并陆续热播电视剧《西游记》了,我们从实地看到的有关景点来看,也印证了这一点。

水帘洞距地高约20余米,洞内有电视剧《西游记》孙悟空雕塑一尊,身披黄色袈裟,坐在水泥垒成的椅子上,四周地上、洞壁上零星几只石猴点缀,做工粗糙。通天河上架有一座小桥,上有《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及一匹白马的雕塑,让人一看便知是应电视剧《西游记》的热播而硬造的景点。在通天河的岸边还建有“承恩草堂”,草堂中的匾额上题写的是“射阳居士”,1989年版《辞海》中吴承恩的名号却是“射阳山人”。 而据《西游记》研究专家刘怀玉考证,在发现的吴承恩几件墨迹和碑刻上,皆钤盖着一方“射阳居士”的篆文印章。到底是“射阳山人”,还是“射阳居士”,让人莫衷一是。值得欣慰的是,名号中都有一个“射阳”,至少肯定了吴承恩是淮安人,因为淮安在西汉时曾经叫射阳县,其东南有一湖泊名叫射阳湖,吴承恩便以其为号,并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射阳簃”。

水帘洞西3公里处,竟还有座花果山,也有传说是《西游记》中孙悟空占山为王之所,这便与连云港花果山水帘洞相混。

作者简介

刘一红,笔名陶潜鸿,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淮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现任淮安市政协副秘书长、研究室主任,发表《韩信精神论述与传承》、《西坝盐事》等文史作品。业余从事文学创作,曾获吴承恩文学奖、淮安“五个一工程”奖、政府文艺奖,著有诗集《洪泽湖恋歌》、散文诗集《青春的童话》、长篇小说《政协主席》、《有女同车》、长篇童话《猫青青和她的朋友们》。


 

2021年1月3日 18:12
浏览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