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牛人”李英军让沉睡的荒田重新焕发生机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 记者 丁浩 通讯员 曹良刚
4月5日,河南商城县河凤桥乡栏杆桥村碧水蓝天种养殖专业合作社里,机器轰鸣,负责人李英军正在开着犁田机平整秧田,十余名农户正在拔草、筑田埂。
李英军查看小麦长势
“去年流转接近1100亩田地,种出优质水稻100多万斤,养殖稻田鸭10000多只,纯收入近40万元。今年我很有信心,准备发展鸭田稻1600余亩,还有10天再生稻就可以插秧了。”李英军说。
据了解,李英军从2016年开始承包土地发展种养殖,主要从事“稻鸭共作”及中药材种植,冬季还种植小麦和油菜。2017年11月,他成立合作社,目前共投入资金300多万,用于修塘、渠,购买各种农业机械设备,以及建设厂房。
“我看到当前农村很多壮劳力都外出了,很多田块无人耕种,荒废很久,感觉很可惜。这是资源浪费,更是农村发展的绊脚石。我就下定决心把这些田地都流转起来。一开始没经验,种了70多亩,后来逐年增多,今年发展到1600余亩了,涉及到河凤桥、上石桥、李集3个乡镇,流转成本150元/亩。”李英军告诉记者。
李英军给秧苗通风
据介绍,李英军的合作社现有固定员工8人,大忙季节每天临时用工60—80人,并且优先使用栏杆桥村的贫困户。
“我常年在合作社干活,一天工资150元。李英军人很好,还经常手把手教我们‘稻鸭共作’的种植技术。”正在田里干活的脱贫户蒋雨军说道。
据李英军介绍,“稻鸭共作”的主要原理是利用鸭子旺盛的杂食性和不间断的活动,为水稻生产“打工”。鸭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又抑制了田间杂草生长。同时,鸭的粪便作为肥料,达到鸭为水稻除虫、除草、施肥、刺激、松土的效果。而稻田则为鸭提供劳作、生活、休息的场所以及充足的水源、丰富的食物,两者是互为依赖的统一体。
“以目前的市场价格,‘稻鸭共作’以每亩稻谷产量800斤、麻鸭出栏18只计算,每亩除去成本净利润达1500元,是常规水稻种植方式净利润的4倍。同时,每亩减少化肥、农药、除草剂的投入100元以上。‘稻鸭共作’生产出来的大米生态环保、绿色无公害,通过商城县原耕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稻田鸭则卖往县城各大酒店、菜市场,供不应求。”李英军介绍说。
合作社的工人正在平整秧田
“李英军非常勤劳,非常能吃苦,曾22天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抗旱浇水,被老百姓称为‘老黄牛’。他把老百姓闲置的田地都利用起来,发展‘稻鸭共作’及种植小麦、油菜、中药材,一年四季都没闲的。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产业振兴,产业振兴就需要一大批像李英军一样倾心发展产业的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他们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周边群众增收致富。”栏杆桥村党支部书记余宏微笑着说。
“国家有这么好的政策扶持,未来农村的发展前景定会很好。接下来,我要借助乡村振兴的东风,不断扩大种植规模,钻研‘稻鸭共作’种植技术,先行先试,把我流转的田块做成全县‘稻鸭共作’的示范田,为乡亲们提供经验,也让他们尝到现代高效农业的甜头。”谈起未来的发展李英军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