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正安:“主”是根脉 “题”向时代
来源:中国艺术报
中国汉字有一个很特殊的现象,相当多读音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具有相同或相近的意思。例如才和材、复和覆、元和原等。而我们所说的主题文艺创作,其中的“主”和“题”也有类似的情况,这里的“主”可以理解为“祖”,是根本、主导、原初、基本的意思,而“题”由其原意“额头”引申为开端、提前、命名、体悟的意思,如此参照对比,更能深入“主题”原初的含义和作用,表达“主题创作”真正的价值和意义。由此观之,主题文艺创作,作为捕捉时代脉搏、反映社会发展、描写人民生活、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的重要艺术创作形式,“主”应当是落实在“体现民族精神、传递真善美”上,而“题”应当是代表前者,是对当下时代的艺术表达,也是我们文艺创作的落脚点、出发点。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批批红色题材、农村题材、传统题材、反腐题材的主题精品文艺作品大量涌现,如影视作品《长津湖》《战狼》《觉醒年代》《人世间》《人民的名义》,舞蹈作品《红楼梦》《只此青绿》《永不消逝的电波》《赵氏孤儿》等。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还存在着很多问题,还远远没有达到满足人民对文艺发展的需要,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有“高原”却无“高峰”的现象。如文艺创作题材扎堆、同质化严重,形式趋同、表达模式化,堆技术、堆舞美、忽视剧本,热衷于改编、依赖IP、忽视原创等。特别是创作环境混乱、主体核心价值模糊,主办方没有起到引领示范作用、面对混乱的现象没有很好的办法,艺术创作在华美、精致、热闹的背后很难看出思想的深度和优秀民族精神的呈现。如书画界在多元、热闹、繁荣中缺少主流价值的引领和指导;舞蹈界过度重视服装、灯光、舞台、音响等外在效果,缺乏内在的思想深度和审美精神的提升;剧本乃一剧之本,一些优秀的作品很多是传统题材改编,原创作品很少,当代题材的文艺作品显得简单、平庸,思想内涵严重不足。
那么,如何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主题文艺精品力作呢?我认为应该狠狠地抓住“主”和“题”这两个字。一要抓民族文化精神根脉的挖掘、保护和运用,二要真正地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深刻地反映时代的精神面貌。
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要从民族文化中生长出来,而不是东拉西扯地拼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根基”“文艺的民族特性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辨识度”。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特别是精品创作不管如何地创新、如何地有新意,必须要从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生长出来,要留住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根脉,否则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脉。我们不排除文艺创作应该吸收、运用现代美学思想,但不能以西方的美学标准评判我们的艺术创作,否则其创新和创作的意义就无从谈起。就拿写意性来说,这是中国艺术的基本精神,是中国艺术最本质的特征,是被几千年历史所证实的优秀文化精神,是对世界艺术的最大贡献之一,目前我们的文艺创作要么对写意精神肤浅化,要么就根本地丢弃。前段时间著名画家靳尚谊先生在一次美术活动中就大声疾呼:怎么都是工笔,写意呢?大写意没有,小写意也没有,国画是完了吗?绘画如此,书法也是一样,一些获奖作品要么落于制作、一味夸张变形,要么则是炫技,真正的中国书法的诗兴精神很难看到。
要让我们的艺术真正地具有民族性,就必须深刻地挖掘传统的美学思想对中和、虚实、空无等独特的中华美学思想,进行甄别、继承并运用。如,中华文化审美中线性的美学思想,一定不是简单的线的叙事方式和展现形式,它就是线的本身;传统审美的造虚,不是有和没有的对立和比较,而是虚实相间,虚中有实、实中有虚、计白当黑,实和虚始终保持着一种相互包容、相互转换的状态。甚至其着眼点是在有限的实体下,去表现更广阔的“言外之物”“弦外之音”的虚;传统的写意,不是“逸笔草草”,不是简单的抽象、粗糙,它是建立在传统儒释道思想,特别是禅、道思想下的一种对具体物象的超越,是对现象和时间背后的揭示;传统的崇古、含蓄等审美思想,更是中国艺术“局部都具有审美价值”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的厚重与悠长。中国有着数千年深厚的传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百年来,传统的裂痕、断层,应该让我们警醒,是时候思考如何补上这堂课了!惟此才能谈得上去创新、运用和实践,也才能创造出具有优秀民族精神又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精品力作。
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要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代老百姓的生活。主题创作的“题”可以理解为文艺家必须贴近社会、体悟老百姓的真实生活,体会广大人民群众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而不是简单地、粗俗地脱离实际,在书斋中臆测。很多影视作品罔顾事实、罔顾史实、罔顾常识,对观众极不负责。我们的美术作品也是如此,很多重要展览作品整齐划一、缺少丰富的表现形式,构图雷同、塞满画面,工匠制作、不见意蕴等等,这些既不符合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也未能反映出多姿多彩、生动活泼的社会现实。当代社会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期,不仅生活形态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而且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嬗变也非常深刻,正是文艺创作的最好时机。我们只有深入生活,真正挖掘生活背后的思想内涵,才能创作出主题鲜明、形式精美、情感真实、思想精深的优秀文艺作品。
此外,也应该看到,文艺评论对主题文艺精品创作有着极为重要的引领作用。文艺评论家在讴歌时代、弘扬真善美的同时,要拿起批评的武器,不要怕得罪人,不要囿于小我,要敢于对不良现象提出批评,激浊扬清、针砭时弊,为主题文艺精品创作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创作环境。
今天,中国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当前,要反思我们的传统文化,对丢掉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深入挖掘、保护和认真地反思,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的,“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在文艺创作特别是主题文艺精品创作中,既要有丰富的现代艺术形式的表达,又要有优秀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载入史册的主题文艺精品,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衡正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江苏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